复制链接成功
返回博客首页

果麦文化:Xmind勇闯出版社

果麦文化:Xmind勇闯出版社

无论是远古时代仓颉系下的第一个绳结,还是龟甲兽骨上刻下的象形文字,刻骨而铭心,又或是毛笔在宣纸上晕开的每一个句点,再到如今,63个拼音字符拼出的横竖撇捺……文字的力量不言而喻,而编辑放大了每一个文字的力量,在Xmind的帮助下架起了一座作者与大众的桥梁。


几乎是从八九十年代开始,就有层出不穷的影视文学作品聚焦出版社编辑部, 作为沟通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桥梁,这个地方好像总是充满神秘感……

Xmind勇闯果麦文化,成为编辑大大们日常工作中的好帮手, 酱酱随机抓住了两位果麦文化的老师,为大家说说Xmind在出版社里乘风破浪的日常!

编辑部的日常

首先,先请谭老师公开揭秘一下编辑部的日常(注:在果麦文化编辑部叫做产品部,编辑被称为产品经理,以下还是以编辑称呼)。

“拿今天举例,早上到了之后,把水倒好,坐下来还没到十点,我碰到的第一件事就是被人叫去填一个表,这个就是编辑日常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推进流程,我们叫编务,就是填各种各样的表,比如选题表、印制表等等,这部分工作就是很繁琐,看似产生不了什么直接价值,但可以保证在做一本书的过程中所有事情都可以有序推动起来。 ”

“编辑工作的第二个组成部分,就是沟通。一方面是你的译者,要跟他去确认稿件,‘我觉得哪里不太好,你要不要再调整一下?’也要跟你的作者去说:‘我封面做好了,老师看一看满不满意,有什么意见?’ ‘你觉得这里不好,其实我们这里是这样想的,你看是不是再考虑一下。’另一方面会噔噔噔端着个电脑跑去营销部,‘某某老师,我今天出了本新书。你看咱们能不能想点办法一起推一推。’这部分工作需要沟通联络各个环节,非常消耗体力。 ”

“之后,你终于可以坐下来做一些案头工作了,一方面就是改稿子,大量的稿子……有的是审读,有的是校对。审读,主要是从大的方面去把握它的内容好不好,结构合不合理;而校对就是纯粹的文字工作,文从字顺,符合规范。案头工作还有一方面就是写文案,衡量文案够不够吸引人,是否具有概括性,哪些方面需要调整。”

“日常主要就是这三类,但其实会有交叉重叠,比如我写着文,灵感枯竭了,就去找营销的同事聊一聊;稿子改到一半,觉得译者的稿子不行,还是再返返工吧,然后又要去找译者……”

image

编辑的日常


在外行人的眼中,编辑的工作好像离不开催稿,果不其然,一提到这一点就立马得到了强烈的认同。

“太对了!太对了!我有一个译者,我之前给他发了一个稿子,请他再帮我们再润色一下,给了大概一个多星期的时间。由于我手上还有其他工作,所以中途也没催他。昨天我看到他发了一条朋友圈,我就评论了一句跟工作完全没关系的的内容,结果他直接回我:我一定按时交稿!其实我根本没有在催他的意思,他可能觉得这是编辑花式催稿的一种方式。 ”

“其实催稿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情,因为我们的作者和译者,并不是全职的,他们写文章或是翻译的时间是在休息时间,这也是我的休息时间。下班时间他们也会来找我,确实很累,但也没办法。”

果麦文化的谭老师是一名编辑,另一位佳怡在去营销部之前也是一名编辑,巧的是两位都是小语种专业出身,因为一些阴差阳错的关系进入出版行业。

“我觉得编辑是一个把少部分人知道的事情分享给大多数人的一个过程。比如说,我看到一个内容、选题,一开始只有我知道,因为我先看到了,或者说我脑子里有一个想法:我觉得世界上需要有这样一本书存在。最开始这个想法只存在于我自己的脑子里,但我通过一些方式,引进也好,还是约一位作者重新写一本也好,把我自己知道的事情分享给更多人。”

“在这个过程中,你能够认识很多人,学到很多东西,也可能会给别人带来一点点的帮助,我觉得这些都能够带给我成就感,我觉得是值得的!当然编辑的工作其实蛮辛苦的,有很多很细碎的东西,但是我觉得就做一份工作,总得有一个抗衡吧,一个力和另一个力的抗衡,那些莫大的获得感足够去对抗那些细碎繁琐的事务所带来的压力,所以我从2014年开始做编辑,一直做到了现在。”

“虽然我现在做的是书籍营销工作,但最开始我是一名俄语编辑。引进外文书,要求编辑最好有一些外语经验,尤其在校稿方面会比较容易一些,其他的都可以在进入行业之后慢慢学,虽然没有办法做到像那种拿了证的校对出版人士一样专业,但是做一审是没有问题的。出版是有三审三教的一个流程。一教一审正常是编辑来做的,二审可能是编辑的一个领导去做,然后三审,因为我们是出版公司,就会给到出版社里面专业的老师进行审教,每个流程都会有一个人去负责。”

image

出版行业的三审三校


在大众的印象中,很多编辑都是中文系或小语种专业毕业的,其实不然,在一个出版社,编辑们的专业可能是五花八门的。处理文字信息固然是编辑工作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但还需要判断一个选题的可行性、确定营销推广方案、日常沟通交流……这些需要的不仅仅是文字功底,编辑其实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

“在我进入出版社的早年间,做的第二本书是一位获了茅盾文学奖的作者的书。我审完稿,拿给我当时的领导看,他拿到稿子的那一刻就问:为什么会改这么多?然后我一个一个解释,语法的严谨性,口语化等等。当时,我的领导就对我说:编辑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准则就是:‘改之有据’,可改可不改的东西不要动,否则就会有【妄改】的问题。比如‘漂亮的’改成‘美丽的’就没有必要,它只是一种语言习惯。像这位作家,或许从语法角度讲,有些东西确实不严谨,不够书面。但这是他在这本文学作品中需要的风格,如果把所有的东西都改成了一个语法严整,非常书面化的东西,那么所有有趣的东西就都没有了。”

“他那天教我的那条基础的准则就叫做‘编辑是有界限的’。你不能越出你的界限,不能替作者去做他要做的事情。好的编辑去改一个东西,改完之后,应该达到的效果是作者都没有看出来改了哪里,但整体就是比之前要好。”

“我觉得编辑应该是谦卑的存在。一旦一个东西做出来后,阐释权永远在读者,在作者,不是在编辑。我做的事情就是帮助读者和作者之间有一个桥梁。让原本只有作者知道的事情传递给更多的读者知道。我做的事情仅此而已。”

image

关于编辑的跷跷板

夕阳永不落幕

当然也不可避免的谈到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关于电子书市场对纸质书市场的挤压。

“可能我们跟市场比较近,从营销的角度讲,确实感觉有些书会受电子书市场的影响。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搬家的时候纸质书很麻烦,因为现在城市的流动性太强了。”

就像之前果麦文化上海公司换办公室,收拾出来的书浩如烟海,把不想保留的书卖掉后的钱,够他们喝半年的奶茶……

“但是不管是热爱看书的,还是偶尔看书的人都会有一种感觉:有些书好像不买纸质书,看书的感觉就不对。纸质书的存在是有非常大的必要性的。否则也不会说了这么多年的夕阳产业,但是如今依旧活得很不错。”

“像我们最近卖得最好的一本书叫《窄门》,可以说是在各大平台上都爆火的一本书,它也是一本纸质书,还是一本精装书、经典书,但是就有那么多人购买。大家对纸质书,是有一种情结在的——看纸质书才更有那种吸收知识的感觉。留作纪念也好,还是认真阅读也好,或是从电子产品的束缚中解放也好……纸质书确实还有自己的需求在。”

“话说回来,这其实是相辅相成的。我来到果麦的第一个月找了一个大概十万粉左右的推书达人,原本没有抱什么太大期望。我给他寄了罗翔老师的《法治的细节》,他一个晚上就卖了两千多本。根本没办法想象!他怎么做到一下子带这么多书的,当然罗翔老师本身的IP属性是一个方面,但他可以带出这么大的数据,也让我们看到了互联网对于我们的另一种可能性。”

image

点击查看纸质书vs电子书


翻开纸质书,好像就自带了一种不一样的仪式感,随着指尖一页一页的翻阅,纸质书上的文字给人以不一样的情感触动。就像《窄门》,翻开最后一章,赫然出现了一封封阿莉莎写下的内心独白,好像终于能懂如此相爱的两个人是如何一步一步将对方推远的,那一刻好像与这个故事产生了共鸣。

“工具类的书籍可能更适合电子化阅读,比如职场方面的工具书,就像读书时的教材教辅,那种学了就行了,不需要把书摆在家里成为一种很珍贵的收藏,也不需要时不时就翻出来感受那种纸质书的温度。但如果是一本文学类的书,非虚构的传记,或是心理类的书、历史书等等,我觉得这类纸质书的温度是无与伦比的。”

“我刚刚还看了一篇文章,说现代人下班之后,文化体力急剧衰退,他用了一个词叫文化体力。这表现在看不了大段的文字,我觉得这可能是电子化的东西对人的冲击,不光是电子书,可能还有短视频和图文笔记,这些可能会改变人的阅读习惯,或者说是接受内容的习惯,大家可能会倾向于用短平快的方式接受碎片化的内容,导致文化体力有所下降。”

“而且,其实我们任何一个编辑跟作者去签版权的时候,肯定是纸质书和电子书的版权一起签的。任何一个出版机构,它肯定是同一个选题,既有纸书也有电子书,只不过这两个媒体确实像佳怡所说的,他们会互相冲突,造成有一定的冲击性。”

image

与叉麦酱一起完成的50张思维导图之出版社


叉麦勇闯出版社

每次问到小伙伴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思维导图的,得到的回答通常是学校,老师上课的板书,或是期末复习时临时抱佛脚的提纲……

两位老师也不例外,但进入出版行业后,Xmind也有了更多的玩法。

“我到果麦的第二年,做了一本书叫《墨菲定律》,”

“其实,市面上有很多书都在讲墨菲定律,但良莠不齐。我找到了一本讲得很系统的书,从墨菲定律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大家会觉得越怕什么就越来什么,背后的心理原因和社会原因,到统计学、数学的问题,物理学的问题等等。200多页的书,看完之后,我可以多给它一个东西,就是随书附赠一张用思维导图画的这本书的提纲。那是我第一次将出版书籍与思维导图联系起来。”

image

《墨菲定律》思维导图


的确,思维导图非常适合被用来做读书笔记,因为如果不是情节特别强,让人印象深刻的书,很容易出现看完就忘的情况。边读书边做下的思维导图是一个非常好的回顾复习的工具。特别是出版社的工作,需要看海量的书,也需要他们有这样一个提纲性的导图进行记忆与交流。

“比如我跟营销的同事聊一本大几百页的书的推广,我会在对外的营销资料里,把书的内容简介,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出来。我负责的职场书和商业书就非常适合用思维导图去呈现,让推书的达人或营销的同事快速的去get到这本书的内容,甚至能从导图里直接get到营销点,这大大提高了我们的沟通效率。”

之前谭老师出《冲向火星》时就与Xmind合作出了一个渠道专供的赠品,一方面让读者产生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让读者去通过这张图提纲挈领的了解这本书。

image

《冲向火星》随书附赠的思维导图


除了在出书时用到Xmind,Xmind也被用在选题报告与营销策划中。

“当我们看到一个新的选题,需要写一个非常详细的报告给公司介绍这门选题,让公司任务下定决心购买版权。这份选题报告,除了要分析书的市场之外,非常重要的就是分析这本书的内容,我有时候会用思维导图来代替内容简介嵌到我的资料中。这样选题的评委们看到我的选题报告可以快速抓取这本书的重点或有趣的点,掌握这本书大的的纲领和脉络,可以大大节省他们的时间,提高效率。”

这样的工作做多了,谭老师慢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工作习惯。

“我之前做了一本书,讲亚马逊怎么给员工开会,因为他们的开会效率很高。这本书的结构就是先告诉你在亚马逊什么样的会是值得开的;然后再告诉你,亚马逊的人开会前会准备哪些材料;接下来就是亚马逊最常见的三种会是怎么开的;再下来是讲这背后体现的管理思想;最后是一些Q&A就是一些tips。这就很适合用时间轴来表达,因为它是一条顺着的脉络:开会前,开会中,开会后。我会去Xmind的里面找相应的结构,它跟我的想法互补,能够画出一个逻辑比较清晰的大纲。”

image

《贝佐斯如何开会》读书笔记


而佳怡日常负责的营销工作有非常多细碎的需要注意的细枝末节,“比如读者签售会,听起来好像很简单,就是把书放在那里让读者拿去给作者签名。但其实前期我们需要准备非常多的东西,细致到名牌、话筒要放几个,椅子要准备几个……如果这些东西没有一个整理性、流程化的东西给我们做指导的话,就很容易就忽略或者忘记,现场如果很混乱的话,我们又难以快速进行响应,所以思维导图这个方式会对我们工作很有帮助。”

如果

如果Xmind要出书的话……出工具类的书是不是特别顺理成章?事实上我们也确实出过……现在,让我们打开脑洞把路走宽!果麦的两位老师直接分析起了Xmind的MBTI。

“如果Xmind是一个作家,他肯定是一个INTJ,就是那种条理清晰,能够抓到大的纲领性内容,具有领导力的总经理型人格。他应该会告诉大家很多方法论或者有点像贝佐斯的语录集那样的知识。因为思维导图本身就是一个使思维更加精炼的过程,所以,如果说Xmind不做工具书的话,或许它可以是一本教你如何精炼思维的书。”

“按照CIP分类的话,可能会被分到社会科学的类别里,就是它可能会告诉你,要如何整理自己的思维,逻辑顺序是什么样的。如果说画出一个鱼骨图,画出思维导图是“术”的话,它可能会讲一些“道”的东西。”

“为了让大家一眼认出自己那个老朋友Xmind,可以有一些标志性的东西,比如独特的贴纸插画,不同主体结构或其他的图像元素,包括水印或者logo。”

”如果说Xmind出一本侦探小说的话,在我想象中,可能会是警察办公室的白板上对犯罪嫌疑人及证据的梳理就是一个主题化的思维导图。”

image

神探夏洛克的案件分析


那么如果有可能的话哪一位作者会对Xmind青眼相待呢?

“一下子想到我做过的一本书……”(退后,让谭老师打个广告bushi)

“作者叫瑞克·帕斯托,他是一位荷兰的创业者,开了一家成功的新媒体公司——布兰道,他渐渐发现自己创业时的方法论非常有用,于是开始推广这套方法论。最开始只是一本小册子,自己印自己卖,在当时的荷兰卖得非常好,便出版成书,后来被世界六大出版商之一的西蒙与舒斯特(Simon&Schuster)出版,这本书就是《当一天优秀的人》。”

“这本书跟Xmind的调性很相符,因为这本书的理念就是:一个人在职场当中想变得优秀,只要把在职场当中的每一天的工作安排好,就行了。那怎么把这八小时安排的井井有条?这时候就很适合画一个思维导图做规划。这本书里也是有一些图,比如如何写当天的工作日志,遇到插入性的突发事件怎么办?怎么调整优先级等等。”

而佳怡想到的是《原则》的作者瑞·达利欧,也是桥水投资的CEO。

“像这种创业者,可能会分为两类,一类就是那种特别有创意,天马行空的,像马斯克那种;另一种是会有自己的一套原则,循规蹈矩,做事非常具有长线思维,像巴菲特那种量变引起质变的类型,然后坚持几十年如一日,不做错误的事情,尽量做对的事情。他们会有自己的原则,和一套行事逻辑,其实我觉得跟Xmind很像,会有自己的逻辑体系,它会一个次序,同时也有大的框架或小的框架,最后把它们串联起来,成为一个完整的事情。”

image

《下班后开始新的一天》读书笔记


无论是远古时代仓颉系下的第一个绳结,还是龟甲兽骨上刻下的象形文字,刻骨而铭心,又或是毛笔在宣纸上晕开的每一个句点,再到如今,63个拼音字符拼出的横竖撇捺……

文字作为一种载体,总是能牵动我们的情绪,引起情感的交织、精神的共鸣、信念的碰撞……而编辑放大了每一个文字的力量,他们细致严谨,但也感性热忱,就像一座桥,架起了作者与大众。

就像谭老师所说的,编辑就是每一部文学作品的幕后工作者,一本再成功再畅销的书,很少人会记得它的编辑是谁,但如果没有编辑,这本书也很难快速且顺利的问世。非常开心的是,Xmind能参与在这个过程之中,留住每一个思如泉涌的瞬间,记录下每一个知识累积的时刻……


image

果麦文化(股票代码:301052)创立于 2012 年 7 月 1 日,是一家以互联网驱动的新出版公司,于 2021 年在 A 股上市。公司在上海、北京、杭州、廊坊设有办公机构,杭州为公司注册地所在。 果麦秉持“以微小的力量推动文明”的企业使命,致力于为当代读者提供“价值和美”的文化产品,主营业务包括图书出版发行、互联网业务及其他衍生业务。其中,图书出版发行和互联网业务为公司的核心业务。至 2023 年,果麦已出品图书超过 1600 种,拥有 70 余款互联网产品(账号),链接用户超过 8000 万,创设了“果麦经典”等有行业影响力的子品牌,并开辟了“出版 + 互联网”新商业模式。

免费下载Xmind
免费下载Xmind
我们使用 Cookie 来提供、改进和推广我们的服务。我们绝不会泄露或向第三方出售收集的数据。继续使用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隐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