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人说 | 如何做出思维清晰的读书笔记?
2019年9月23日
达人说 | 如何做出思维清晰的读书笔记?
2019年9月23日
本期达人说我们请来了思维导图达人 Spark 和大家深入地聊聊「如何做出清晰、简洁的思维导图读书笔记」。
全文目录
- 从把握框架和要点开始
- 使用最简练的语言
- 利用好结构化表达的优势
- 设立路标:提炼关键词、添加结构标签
- 使用形象化表达
- 建立自己的符号语言
- 二次阅读,二次提炼
01 从把握框架和要点开始
做出清晰笔记的第一要点,就是准确把握书本的框架结构。
从目录入手是了解一本书的内容框架的最佳方式。阅读前言也有帮助,作者可能会在前言里对框架做更详细的说明,或者介绍一些背景信息。带着问题阅读则有助于我们聚焦最感兴趣的重要信息。
关于如何总结要点,提炼中心思想,东尼·博赞在他的《快速阅读》中提供了几个小技巧——为了快速获取文章关键信息,读者可以:
- 关注说明性段落的开头和结尾
- 关注连结性(承上启下)语句和段落,借以把握上下文要点
- 略过描述性段落。它们通常用于渲染和润饰,只有补充作用
02 使用最简练的语言
1、用自己的话转述,让表达准确。
人类理解未知的唯一方法是借助熟悉的事物。体现在语言上就是:使用自己熟悉的词汇和概念。
如果书中原有的表达让人费解,或者显得生硬、拗口,那么一定要试着转换成自己更容易理解的语言。如此学到的概念,比起照搬原文会更加准确,这也是知识内化的初步证明。当然,如果是经典语句,或者暂时未能理解的重要语句,那么有必要保留原文,等待未来引用、研读和消化。
举个例子,格式塔原理中的闭合律,某本书中给出定义:“随意放在一起的元素被视作其外轮廓的完善形状,大脑会寻找完整性。”读起来不太好懂,于是按照自己的理解改成:“大脑会通过自动填补有间隙的外轮廓,感知到完好的整体。”
2、精简语言的技巧
基本原则:一个字能说清楚的,就绝不用两个字。文章为了表达的优美、充分、完整,会使用各种各样的修饰语,但是笔记应当言简意赅。这里介绍三种压缩语言的技巧。
找主干,去冗词,去掉不重要的修饰语
- 原文:国父孙中山先生成功地推翻了满清。
- 简化后:孙中山推翻满清。
使用更简短的词汇,进行同义替换
- 原文:基于这个原因
- 简化后:因此
- 原文:有很多问题存在
- 简化后:问题很多
- 原文:不是一句话就能够说清楚的
- 简化后:一言难尽
避免使用弱动词(或称全能动词)
- 原文:作出了十分热烈的反应
- 简化后:反应十分热烈
- 原文:对……进行了研究
- 简化后:研究了……
03 利用好结构化表达的优势
口语表达是人类最直接快捷的交流方式,它只能以线性文本呈现。但人类理解、记忆最依赖的形式却是树状结构,这也是思维导图最重要的价值所在。用思维导图做笔记,切忌在最需要用结构呈现的核心地带大量堆砌线性文本。
文本结构化存在两个层面:
1、句子的结构化
复杂长句可以通过结构化得到更清晰的呈现。
举个例子,原文(讲解“认知流畅性”):从UX设计的角度出发,有时候让人们放慢步子并引起重视是好的——要做到这一点的方法之一就是通过设置难读的字体或者使用令人不熟悉的非常见词汇,故意让信息很难处理。----[摘自《有效学习如何发生》,作者:简书爱]
转化后:
2、篇章结构的调整
通常,我们以一本书的目录与章节标题为起点,搭建起笔记的基本框架。但是,作者写书的逻辑结构,和我们理解的逻辑结构可能完全不同。比如说,为了方便理解,作者把同一个结构下的内容循序渐进分散到各个章节去讲解。有时则是因为我们找到一种不同于作者的理解角度。最有助于内化的方式是,以自己的理解去安排笔记结构,而不是完全遵照原书结构。
此外,经过总结之后,同一个主题下可能并列太多要点,它们的关系也比较模糊,这时就要思考这些并行的要点之间有什么联系。
一般的步骤有:
- 排序: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时-地-人-事、自然操作流程等等各种次序排列要点。
- 提炼共同的上级主题:深入思考和挖掘要点之间的联系,找到有意义的共同点。一个序列一旦超过5个要点,就不太利于理解和记忆。幸运的是,我们几乎都能找到恰当的分组方式。
比如说格式塔设计原则有许多条,如果照着书中一股脑儿列示,读过了恐怕也会消化不良。但是当对它们的特点作出更细致的划分之后,理解就深入一层,记忆也更加深刻。同时,笔记的结构也更清晰、更有层次。
最初
转化后:
[注:“脑补原则”,指面对一种似是而非的状况,在视觉感知过程中运用了大脑的想象力,作出一种仅具有“可能性”的解读。如果还没理解,没关系,该图在后文中还将继续进化,看下去就会明白。]
04 设立路标:提炼关键词、添加结构标签
思维导图如同一幅地图,从少量的主干道,逐步走入越来越密集的分叉路。如果在路口设置路标,就会使得阅读更顺畅。
当思维导图的每一个节点都是句子时,会降低阅读的效率,不利于快速获取信息。但是如果只有关键词,就会造成意思表达不完整,时间久了可能连自己也看不懂(有人做笔记的目的是获得一个提纲,作为回忆的引子,这种笔记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内)。
这时,我们可以通过给句子提炼关键词,或者添加结构标签,建立指引阅读的“路标”。这样,当我们复习时,就可以借助路标,快速把握内容结构。如果看关键词能回忆起完整内容,就可以直接跳过后面的句子;如果不能,则可以浏览详细内容。设置路标,兼顾了读图的效率和信息的完整。
比如,社交行为中,人们热衷于分享的原因:
[摘自思维导图《社交行为中的分享基因》,作者:左右 思维]
提炼共同的上级主题和关键词之后:
结构标签则是那些可以对内容做出提示,并展现内容结构的词语。例如:
-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 原因、结果
- 目的、手段
- 优势、劣势
- 定义、构成、特征、类型、功能、范例
XMind 中,每个节点都可以随意拖动,轻松调整位置,放入恰当的位置。按“Shitf+Enter”快捷键可以快速增加父主题,设置路标,非常方便。
05 使用形象化表达
树状结构是人类认知、理解世界的主要形式,但不是全部。我们喜欢思维导图的高效,但当有更好的知识呈现方式,也绝不拘泥于形式。
比方说,我们给每一条格式塔设计原则都加上以图像呈现的范例:
一图胜千言!
通常用来帮助我们理解的图形还有:流程图、矩阵图(二维象限图)、韦恩图。有兴趣的话,可以自己去搜索和研究。
06 建立自己的符号语言
重复率高的符号体系可以帮助自己快速明确重点、定位内容。我常用的符号包括图标和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如用【】表示句子中的重要概念或关键词。例:“故意降低【认知流畅性】”
图标和符号不用太多,常用和熟悉才能建立起快速反应,真正发挥作用。
07 二次阅读,二次提炼
重要的书,有必要多读几遍。
第二遍阅读只需看笔记。有了第一遍阅读的基础,加上笔记已经对内容做了压缩,第二遍阅读用不了多长时间。这时,心中已有书本框架,读的时候就可以专注思考每一部分内容在书中的作用,思考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原来笔记有些凌乱的,可以在这过程中边思考,边调整;原先不够简洁、不够清晰的表达,也可以修改过来。
而二次提炼是指,读完第二遍之后,重新提炼出一份只有核心观点的思维导图。以下问题对这个过程会有帮助:
- 如果每一章只能提炼一个要点,你会保留哪一个?
- 全书的核心概念之间有什么关联?
- 如果总结出全书唯一的核心要点,会是什么?
借助以上这些方法,我们就逐步实现了把书读薄的目标,也一定能够做出清晰简洁而干货满满的思维导图笔记。
参考资料:
林语堂《翻译乃大道》 东尼·博赞《快速阅读》
感谢 Spark 的干货分享。
免费下载Xm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