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社會發展論(psychosocial stages)
-
人性觀(決定論)
-
行為動機來自
- 潛意識
-
本能驅力
-
生的本能(life instincts)
- 目的:繁衍、避苦求樂
- 導向:成長、發展、創造
- 動機來源
- 非狹義的性
-
死亡本能(death instincts)
- 攻擊趨力
- 表現:自傷、傷人
-
人格(心理)結構
-
本我(the id)
- 代表生物層面
- 本能的初始與心理能量的來源
- 大部分位於潛意識
- 享樂原則
- 特性:缺乏組織、盲目、強烈渴求、堅持、無法忍受緊張、沒有邏輯、不講道理、不成熟
-
自我(the ego)
- 代表心理層面
- 本能與周遭環境的協調者
- 現實原則
- 特性:有意識、具現實感、邏輯思考能力
-
超我(the superego)
- 代表社會層面
- 人格的仲裁者:榮譽感、自尊感、罪惡感、自卑感
- 內化的父母與社會標準
- 特性:追求理想及完美、抑制本我、說服自我
-
意識與潛意識
-
潛意識(unconscious)
-
支持潛意識存在的證據(象徵)
- 夢、說溜嘴、選擇性遺忘、自由聯想技術、投射技術、精神病症狀
- 特性:儲存個人全部記憶、經驗、被壓抑題材、需求與動機
- 所有精神官能症症狀的根源
-
焦慮
-
現實焦慮(reality anxiety)
- 對外界威脅的恐懼感,焦慮程度與現實狀況相符合
-
神經質焦慮(neurotic anxiety)
- 害怕本能失去控制,做出會遭懲處的行為所產生
-
道德焦慮(moral anxiety)
- 害怕受到自己良心譴責所產生
-
自我防衛機轉(ego-defense mechanism)
-
幫助個人因應焦慮,避免自我被焦慮掩沒
- 共同特性:1.否認並扭曲現實 2.在潛意識層面運作
-
壓抑(repression)
- 將引起焦慮的想法排除於意識之外
-
否認(denial)
- 無視於危險的現實,充耳不聞
-
反向(reaction formation)
- 表現出與威脅性衝動相反的行為
-
投射(projection)
- 將自己無法接受的衝動或慾望,歸到別人身上
-
替代(displacement)
- 將攻擊能量轉向較安全的對象
-
合理化(rationalization)
- 為自己編造理由以解釋或消除傷害
-
昇華(sublimation)
- 將能量導向為受讚賞的行為
-
退化(regression)
- 返回不成熟的階段,期待外界的要求減少
-
內射(introjection)
- 個人接受(吞入)他人價值觀的過程
-
認同(identification)
- 可提高自我價值感不致產生失敗感
-
補償(compensation)
- 偽裝個人所覺知道的缺點或發展出可彌補缺點的正向特質
-
人格發展
-
性心理階段(psychosexual stages)
-
口腔期(0~1)
-
信任V.S.不信任
- 嬰兒期
-
肛門期(1~3)
-
自主V.S.懷疑、處理負面情緒
- 幼兒期
-
性器期(3~6)
-
創造進取V.S.罪惡感、性態度的形成
- 學齡前兒童
-
潛伏期(6~12)
-
勤勉V.S.自卑、踏入社會
- 學齡兒童
-
兩性期(12~)
-
自我認同V.S.角色混淆
- 青少年時期
-
親密V.S.孤立
- 成年初期(18~35)
-
生產V.S.停滯
- 中年期(35~60)
-
統整V.S.破滅
- 老年期(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