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和智和見的關係
分別慧的忍、智、見
聖慧忍非智
二種慧
八忍
盡、無生二智
盡無生非見
所餘的無漏慧
餘二有漏慧
有漏慧
皆智六見性
十智相之差別
十智的開展
智的有漏、無漏之差別
智十總有二 有漏無漏別
智的世俗、法、類智分別
十種智
二智
三智
世俗智
有漏稱世俗
法智類智
無漏名法類
三智之境
世俗遍為境 法智及類智 如次欲上界 苦等諦為境
無漏的八智和俗智
法類由境別 立苦等四名
無漏的八智
六智
盡智無生智
皆通盡無生 初唯苦集類
盡無生智和金剛喻定之境
十智、特別有關他心智
他心智
法類道世俗 有成他心智
他心智之境的界限
不知三勝心
於勝地根位
不知去來心
去來世不知
法類智的相互不知
法類不相知
見道位和他心智
聲聞的他心智知見道位的界限
聲聞麟喻佛 如次知見道 二三念一切
麟角喻獨覺的他心智和見道位
世尊的他心智
盡智、無生智和十智的相攝
智於四聖諦 知我已知等 不應更知等 如次盡無生
盡智、無生智之別
盡智
無生智
和無漏智共相的關係
有部的本義
十智的相互相攝
十智建立的理由
十智的建立
由自性對治 行相行相境 加行弁因圓 故建立十智
世俗智
法、類智
苦、集智
滅、道智
他心智
盡智
無生智
法智、類智對智力的界限
法智、類智的對治力
緣滅道法智 於修道位中 兼治上修斷
修道位的滅道法智
類智
類無能治欲
十智的行相
十智行相的差別
法類智
法智及類智 行相俱十六
世俗智
世俗此及餘
四諦智
四諦智各四
他心智行相和所緣
他心智無漏 唯四謂緣道 有漏自相緣
他心智的能緣
俱但緣一事
做為他心智所緣的有貪心等
有貪心離貪心
有癡心離痴心
聚心、散心
沉心和策心
小心和大心
掉心、不掉心
不靜心和靜心
不定心和定心
不修心和修心
不解脫心和解脫心
二十二心的解釋之論諍
他心智的續論
他心智的一般性決定相
盡智無生智的行相
盡無生十四 謂離空非我
無漏智和十六行相
在十大聖行相以外有無漏慧
迦濕彌羅師之說
淨無越十六
外國師之說
餘說有論故
通外國師異解
十六行相的實體、能所等
十六行相的實體
十六行相的名義
第一釋
行相實十六
第二釋
世親十六行相之自釋
論主別釋
行相體有部說
此體唯是慧
論主的評說
行相、能行和所行
能行有所緣 所行諸有法
十智的諸門分別
性、依地和依身
性俗三九善
十智的三性、地、依身分別
三性分別門
界地門
依地俗一切 他心智唯四 法六餘十九
依身門
現起所依身 他心依欲色 法智但依欲 餘八通三界
十智和四念住的相攝
諸智念住攝 滅智唯最後 他心智後三 餘八智通四
十智的所緣境
十智的相互所緣關係
法智境
諸智互相緣 法
類智境
類道各九
道智
苦智集智
苦集智各二
世俗他心盡無生智
四皆十
滅智
滅非
十智的所緣境
所緣總有十 謂三界無漏 無為各有二 俗緣十法五 類七苦集六 滅緣一道二 他心智緣三 盡無生各九
所緣境之十
十智之境
俗智十
法智五
類智七
苦集智六
滅智一
道智二
他心智三
盡、無生智九
俗智的緣境
世俗的非我觀智
俗智除自品 總緣一切法 為非我行相 唯聞思所成
世俗智的非我行相和所緣
世俗智的界繫及慧別
十智和修行者的成就
異生和聖品的見道位
異生聖見道 初念定成一 二定成三智 後四一一增 修道定成七 離欲增他心 無學鈍利根 定成九成十
修位
離欲者
無學位
在諸修行位和十智的習修得修
在見道位的十智之習修得修
見道忍智起 即彼未來修
見道位的忍智之習修得修
見道的同類修
見道同類修的原因
三類智的現觀邊之俗智
三類智兼修 現觀邊俗智
道類智現觀不得修世俗的理由
現觀邊俗智的不生
不生
見道依他、見道及俗智的得修
自下地
現觀邊的俗智和念住等
苦集四滅後
世俗智的行相
自諦行相境
世俗智的得
唯加行所得
在修道位的十智的習修、得修
修道的並修
修道初剎那 修六
修道初位的習修得修
未離欲者
離欲者
或七智
修道上位的習修得修
斷八地無間 及有欲餘道 有頂八解脫 各修於七智 上無間餘道 如次修六八
下八地的離染時
有頂地的離染時
在欲和上地的餘道
在無學位之十智的習修、得修
於無學的離染得之修智
解脫道位
勝進位
在餘位的十智及所餘功德的習修、得修
練根位有學的十智之習得、修得
解脫道位
加行道位
無間道位
練根無間道 學六
勝進道位
於練根位無學智之習得、修得
無間道位
加行道位
解脫道位
勝進道位
在雜修靜慮之學的修智
在雜修無學的修習
五通修時,學之修智
五通修時的無學之修智
修四無量等的諸功德時之聖者的修智
在異生離染時等的修智
離染得位和修智
五通的修時
餘功德的修時
依地和有漏、無漏法的得修及修的意義
依地和有漏、無漏法的得修
有漏法的得修
諸道依得此 修此地有漏
無漏法的得修
為離得起此 修此下無漏
初盡智位無量法的得修
唯初盡遍修 九地有漏德 生下不修下
盡智最初的意義
修的意義
所修
曾所得非修
能修
四修
立得修習修 依善有為法 依諸有漏法 立治修遣修
習修、得修
治修和遣修
外國師的六修說
有部的正義
佛十八不共法
十八不共法
十八不共法 謂佛十力等
不共的意義
十力
佛的心力
十力的名和體
力處非處十 業八除滅道 定根解界九 遍趣九或十 宿住死生俗 盡六或十智
十力的依地和依身
依地
宿住死生智 依靜慮餘通 瞻部男佛身
依身
力的意義
於境無礙故
十力唯佛有
佛的身力
身那羅延力
生身之力
異說一
或節節皆然
異說二
大覺、獨覺、輪王之力
那羅延的力量
象等七十增 此觸處為性
佛身力之體
此觸處為性
四無畏
四無畏如次 初十二七力
無畏和智
論主之義
三念住
三念住三念慧 緣順違俱境
名不共的理由
大悲
大悲唯俗智
大悲立名的根據
資糧行相境 平等上品故
二乘共有的悲和大悲的差別
異悲由八因
諸佛的同異及佛的三德
由資糧法身 利他佛相似 壽種姓量等 諸佛有差別
諸佛平等的三因
諸佛差別的四因
佛的三種圓德
因圓德的四種
果圓德的四種
恩圓德的四種
佛的福田和信不信的果
佛和凡聖共通的功德
總說
復有餘佛法 共餘聖異生
佛和凡聖共德
謂無諍願智 無礙解等德
佛和其他眾聖共通的功德
無諍
無諍世俗智
所依
後靜慮
無諍和羅漢
不動
依身及所緣
三洲 緣未生 欲界有事惑
願智
餘如無諍說 願能遍緣
毘婆沙的異說
起願智相
四無礙解
無礙解有四 謂法義詞弁
四無礙解的境和自性
名義言說道 無退智為性 弁九皆依一切地義十六 法詞唯俗智 五二地為依
四無礙解的次第
施設論之說
異說
四無礙解的加行
四無礙的得
但得必具四 餘如無諍說
四無礙的種、性、依身
邊際靜慮和無諍行等
六依邊際得
邊際定的六種
邊際六
以第四定名為邊際的理由
後定 遍順至究竟
聖者和六邊際定的得
佛餘加行得
佛、眾聖和異生共通的德
六通
通六謂神境 天眼耳他心 宿住漏盡通
六通
六通和凡聖
六通的所攝和自性
解脫道慧攝
六通和十智
四俗他心五 漏盡通如力
六通的依地
五依四靜慮
前五通做為不依無色的原因之加行
他心通的加行
宿住通的加行
次第順起和超起
所憶之事
從無色生起欲界的宿住通之加行
前三通的加行
不依前五通無色的第二釋
前五通之境
就地之說明
自下地為境
橫的說明
聲聞麟喻佛 二三千無數 未曾由加行
五通的得和其現前
曾修離染得
六通和四念住
念住初三身 他心三餘四
六通的三性分別
天眼、天耳的性
天眼耳無記 餘四通唯善
餘的四通之性
三明
三明
第五二六明
以三通立明的原因
稱做無學明的原因
後真二假說
有學的宿住通和死生通
學有暗非明
三示導
第一四六導
示導的名義
教誡最尊的原因
教誡導為尊 定由通所成 引利樂果故
神境通
神體謂等持
三種神境行和三乘
境二謂行化 行三意勢佛 運身勝解道
二種神境化
化二謂欲色 四二外處性
欲色界各有四種化
此各有二種 謂似自他身
通果的能化所化
能變化心
能化心十四
能變化的十四心
定果二至五 如所依定得
起能變化心的依
得定和得化心的關係
變心化和出觀
從淨自生二
能化和所化的關係
所化事和能化心的關係
化事由自地
所化的言和發語心
語通由自下
能化主之語和所化之語的關係
化身與化主 語必俱非佛
佛的化主之情形
發語心和化心
先立願留身 後起餘心語
化主的留命
有死留堅體 餘說無留義
異說
初習業位和成滿位之別
初多一心化 成滿此相違
能變化心的得、性分別
十四變化心的得及性
修得無記攝
餘的能變化心
餘得通三性
天眼通和天耳通
天眼天耳
天眼耳謂根 即定地淨色
稱做天的原因
天眼、天耳的三種
修得的眼耳之同分彼同分
恆同分無欠 取障細遠等
天眼耳的功用
五通的種類
五通的種種相
神境智的五種
神境五修生 咒藥業成故
他心智之四
他心修生咒 又加占相成 三修生業成 除修皆三性
天眼、耳、宿住的三種
五趣和通
人趣和五通
地獄和他心宿住智
地獄初能知
餘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