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節 皮亞杰認知發展理論的評述
-
一、皮亞杰認知發展理論的教育含義
-
(一) 確認兒童心智成長的內發性與主動性
- 在皮亞杰認知發展理論中,組織、適應、平衡、同化、調適等術語,是他用來說明兒童心智之所以成長的基本理念。
-
(二) 確認兒童認知發展的階段性與普遍性
- 前後階段之區分,係以認知方式的差異為根據,而不只是根據個體的年齡。因此,階段之遞升不代表個體所具知識在量上的增加,而是表現在求知方式或思維過程與品質上的改變。
-
(三) 確認兒童認知發展階段成長速度不一
- 皮亞杰區分階段的標準,完全按兒童認知成熟程度而定,並非按年齡大小而定。屬於同一認知階段的兒童,在年齡上有極大的差距。
-
二、發展先於學習的論點缺教育價值
-
(一) 發展先於學習的論點缺教育價值
- 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傾向於自然主義的看法,不主張藉由學習來加速兒童認知發展。然而教育心理學上已有無數的研究證實,自幼生長在缺乏文化刺激環境的兒童,其心智發展較慢,小學入學後較多學習困難。
-
(二) 對皮亞杰認知發展理論的修正
- 新皮亞杰的主義是在美國興起的以皮亞杰認知發展階段論為基礎,第一他們認為皮亞杰的解釋,低估了兒童的思維能力,而高估了青少年的思維能力。第二他們認為,從生命全程發展的觀點看,皮亞杰的四階段理論,不能涵蓋人類認知發展的全部歷程。並在形式運思期之後宜增加第五個階段,並明白標示以後形式思維(postformal thinking)做為第五階段成年人思維的特徵。
-
第三節 維果茨基的認知發展理論
-
一、維果茨基認知發展理論的基本要義
-
(一) 社會文化是影響認知發展的要素
- 在認知發展上,經由外化而逐漸內化,是一種外鑠歷程(outside-in process),先由外鑠而逐漸轉為內發,由初生時的自然人,逐漸變成社會人,如此看來,兒童的認知發展,無疑是在社會學習的歷程中進行的。因此,維果茨基的認知發展理論被稱為社會文化認知發展論(sociocultural 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
-
(二) 語言在認知發展中的功能
- 語言具有促進兒童認知發展的功能。
-
(三) 最近發展區與鷹架作用
- 某一兒童的可能認知發展水準,並非指他此時此地所表現的實際能力,而是只在教師或其他兒童適當鞋協助之下他可能達到的成就。
最近發展區:指從兒童實際認知發展水準到他可能認知發展水準之間的差距。
鷹架:指教師的協助
-
二、維果茨基認知發展理論的教育含義
-
(一) 教學最佳效果產生在最近發展區
- 教學的最理想的效果,只有在最近發展區內才會產生。
-
(二) 適時輔導學生是教學的不二法門
- 實施教學時,教師能否適時給予學生必要的輔導協助,自然是教學成敗的關鍵。
-
一、皮亞杰認知發展理論的基本要義
-
(一) 認知結構與基模
- 以身體感官為基礎的基本行為模式,適可以視之為個體用以了解周圍世界的認知結構(cognitive structure)。個體最原始的基模多屬感覺動作式的,及憑其感覺與動作去了解周圍的世界,基模將因經驗增多而漸趨複雜,變為心理性的行為模式。
-
(二) 組織與適應
- 組織(organization),係指個體在處理其週圍事物時,能統合運用其身體與心智的各種功能,從而達到目的的一種身心活動歷程。
適應(adaptation)一詞,在皮亞杰的理論中,適應一詞則係指個體的認知結構或基模因環境限制而主動改變的心裏歷程。
-
(三) 平衡與失衡
- 根據皮亞杰的解釋.個體能對環境適應,就表示他的認知結構或基模的功能,能夠在同化與調適之間維持一種波動的心理狀態。皮亞杰稱此種心理狀態為平衡(equilibration)與失衡(disequilibrium)。
-
(四) 建構主義的觀點
- 個體在適應環境時,因環境變化或人際互動的需要而改變其認知結構,從而獲得知識,在此歷程中,個體的認知結構改變是自動自發的,不是由別人教導的。
-
二、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的階段觀
-
(一) 感覺運動期
- 出生到兩歲嬰兒的認知發展階段。
-
(二) 前運思期
- 兩歲到七歲兒童的認知發展階段。
1.中心化
2.不可逆性
3.自我中心
-
(三) 具體運思期
- 七歲至十一歲兒童認知發展階段。
1.去中心化
2.分類的能力
-
(四) 形式運思期
- 十一歲以上青少年認知發展的階段。
1.假設演繹推理
2.命題推理
3.組合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