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導火線:WWI
  2. ‧開始有要求民主共和制的聲音。 ‧公布《十月宣言》(v.s.日本)來平息起義。 ‧開啟1905年俄羅斯革命。
  3. ‧尼古拉斯二世被迫退位,  俄羅斯帝國(羅曼諾夫王朝)就此滅亡。 ‧俄國第二次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勝利。
  4. 定義
    1. WWI中,1917年在俄國所發生的共產革命
  5. 發生背景
    1. 日俄戰爭(1904),俄國戰敗→戰爭失利+物價上漲
    2. 亞歷山大二世西化改革失敗→舊權貴與改革派對立
    3. 資產階級與勞動階級日益嚴重的對立形勢
    4. 尼古拉斯二世的獨裁
    5. 革命思想的影響
  6. 革命前奏
    1. 血腥星期日
      1. 1905年,聖彼得堡的勞工發起罷工運動,爾後擴散到其他工廠
      2. 22號星期日,勞工前往皇宮示威,但卻遭沙皇軍隊開槍掃射
      3. 牧師George Gapon擬請願書給尼古拉斯二世
        1. 請願書內容:停止日俄戰爭、改善勞工福利、政治普選......等
      4. 結果:失敗
    2. 血腥星期一
      1. 尼古拉斯二世大行鎮壓蘇維埃分子
      2. 廢除《十月宣言》,重新強化王權
        1. 《十月宣言》又稱《十月敕令》 認定政黨、宗教、集會、結社的自由, 和依據成年男子普選開設立法會議。
  7. 二月革命
    1. 不是革命黨人所策畫
    2. 原因
      1. 一戰嚴重挫敗+饑荒
      2. 對專制統治感到不滿
    3. 過程
      1. 1917年,在聖彼得堡(時名彼得格勒)發動勞工罷工。 喊出「給我們麵包!」、「停止戰爭!」等口號 →漸漸把活動政治化 →從罷工轉變為武裝起義
      2. 政府以武力阻止示威→但最後連軍隊都加入示威活動
      3. 布爾什維克黨發表《告全體俄羅斯公民書》。 指出工人和革命軍的主要任務是建立民主共和國。
    4. 後續
      1. 國會組成臨時委員會,勞工和士兵組成和平會議,成立雙重權力。
      2. 實際上政局是由臨時委員會主導
  8. 十月革命 (共產革命) (布爾什維克革命)
    1. 領導人:列寧
    2. 原因
      1. 臨時政府漠視物資缺乏與經濟混亂等問題
      2. 德國與列寧秘密交換條件,要他發動十月革命
    3. 前奏
      1. 列寧與布維什維克黨發動政變
        1. 失敗,但去除臨時政府的保守分子
      2. 臨時政府的國防部長克烈斯基展開對德總攻擊
        1. 欲削弱左翼的反戰派勢力
        2. 慘敗→高物價和糧食危機加重
      3. 9月,鎮壓革命而被提拔的克尼羅夫起而叛亂
        1. 為鎮壓克尼羅夫,臨時政府要求蘇維埃和布爾什維克黨的支援
        2. 布爾什維克快速地擴張勢力,並掌握蘇維埃的主導權
        3. 蘇維埃議長托洛斯基就此組織以勞工為中心的紅衛兵
    4. 過程
      1. 11月(俄曆10月),列寧與布爾什維克黨發動奪權行動,成功
        1. 要求舉行立憲會議選舉
        2. 排除憲政民主黨(自由主義少數派)
      2. 布黨立憲會議選舉失利,解散立憲會議
    5. 後續
      1. 舉行第二次蘇維埃大會,宣布成立以兵農工代表為主的蘇維埃政府
        1. 歷史上最早的工農政權政府
        2. 廢除土地私有制 →引起民眾不滿
      2. 俄國內戰
        1. 各反對派為維護立憲會議,反對布爾什維克
        2. 4年內戰後,社會主義政權贏得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