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提:一面身為無神論者,又能體會到宗教的用處、趣味和撫慰人心的效果,也保持好奇,樂於將宗教的若干觀念與做法套用於世俗生活中。毋須二(拜服宗教 or 斥責詆毀)擇一的態度。
宗教滿足兩項核心需求:群體生活以及因應人生苦難
社群意識
孤立的生活型態
人類的社交性似乎與人口密集度恰成反比
現代人普遍封閉在自己的狹小天地裡,對於他人的想像主要來自媒體的呈現
以職業成就or其他世俗價值的崇拜為核心
宗教儀式(撫慰自我和他人)
彌撒(互相認識)
佈置出封閉區域,該區域的價值觀與外界徹底不同
給予我們能與陌生人打招呼而不必擔心被誤會的空間,實現向陌生人敞開心房的靦腆渴望
會眾組成多元,打破日常生活中形成的經濟與社會地位團體
由愛家擴展到對外人付出,推崇愛與慈善的內在價值觀
在豪華建築裡,感受到和所有人一樣,放棄對階級與頭銜的依戀
1、具備迷人特色的場所,引發對群體概念的熱忱、拋開充滿恐懼的自我本位主義 2、訂立一套規範嚴謹的規則、引導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比毫無目標地共處一室更有效 3、愛筵(取消):齊聚一桌用餐,以食物引誘我們稍微軟化,以較為慷慨的態度對待別人,用食物讓我們比較願意接受觀念的教誨。
贖罪日(表達歉意)
猶太新年的首月十日
反省並表達悔意
人不完美,所以人的過錯是普遍存在的真相,自己也比較容易坦承過失。道歉的意念來自上天,不是加害者自發性,也不是出自被害者的要求,而是這個節日的規定
猶太人成年禮
慶祝男孩長大成人的時刻,充滿歡樂
讓父母能接受兒子的成熟,緩和內心的緊張關係
仁慈
自由意志主義
國家不該企圖矯正國民的內在心智或外在禮節
受到法律與個人道德規範的行為之間必須有一條明確的界線
家庭內的道德干預 - 例外
1、真正的風險不在缺乏自由,是在於面臨許多誘惑、卻缺乏抗拒的力量 2、真正的自由不代表徹底放任個人的行為,應該也包含接受約束與引導的概念
宗教想要促成道德氛圍
規範原是告誡性的指示,後來才投射於上天的神明,再以抽象莊嚴的型態下達於人世
以旁觀群眾維持人的善性,如結婚典禮
揚棄兒童、成人二分法,承認所有人都幼稚、不完整也不圓滿(原罪),就比較願意聽從說教者的教誨
道德指引的第一要件要普遍適用,最好先把焦點放在比較平淡瑣碎的過錯上,例如驕傲
道德觀的成就不只涵蓋重大而明顯的惡行,也針對各種殘酷及虧待他人的膩膩行為提出建議,因為不但足以損及日常生活,也是重大犯罪行為的溫床
大量宗教宣傳
無神論者嗤之以鼻,但世俗社會裡同樣也收到持續不斷的商業宣傳
挑選模範
答案也許本來就在我們心中,只是我們必須正式詢問一尊聖人雕像後,這些答案才能浮現出來為我們所用
沒有宗教信仰不表示我們不再需要具備勇氣、友誼、忠實、自信等等特質的守護聖徒。在內心聽從那些比我們穩重、勇敢或慷慨的人,仍可因此獲益
教育
高等教育
教導我們如何謀生
教導我們如何生活 - 模糊又乏人問津
期待文化作品取代神聖經典
擔心被迫吸收觀念所可能帶來的窒息感受,而不是可能徹底遺忘這些觀念的危險
講課:致力於傳達資訊
找出人生中有問題的部分,透過教導內容直接處理
高度精熟於傳達事實性資訊,卻無意訓練學生從中汲取智慧
基督教教育任務
講道:致力於改變人生。勇於直接探究個人人生的重大問題
滋養、平撫、安慰以及引導我們的靈魂
強調抽象觀念與實際生活之間的關聯,文本的明晰解讀、偏好摘要
最大危機不是概念的過度簡化,而是一旦無法理解,更會強化既有的冷漠心態
人很容易遺忘
教育核心不在如何對抗無知,而是該如何抗拒我們缺乏行動力,好讓我們早已理解的觀念落實在生活中
重視觀念的傳達能力
建立詳盡的日曆與時間表,涵蓋信徒的長度及深度,詳盡指示信徒該讀、想、唱、做的事情,周密徹底
教育帶出教室
鼓勵信徒透過各種感官學習
茶道的重點不在於教導新的哲學思想,而是透過活動和既有的觀念呼應,使體會更加鮮明
猶太教的淨身池
靜修處所
和鍛鍊身體一樣嚴格鍛鍊心智
人類的三部分肉體、心智(圖書館)以及靈魂(禮拜堂),都應精心照顧
溫柔撫慰
聖母或觀音、維納斯的重點不在於是否存在,而是即使是成人,我們仍有渴望獲得擁抱與安慰的需求
人不見得是最困苦的時候而崩潰痛哭,而是終於遇到別人和善對待,得以將默默承擔於心中的哀傷坦承傾訴的時候
讓人們不用太苛責自己
無神論者抨擊信徒因軟弱而迷信超自然事物,卻可能忽略軟弱其實是所有人無可避免的特質
在揚棄迷信的同時,我們也不該忽略令人難以啟齒的需求與渴望。宗教不但擅於指出這些,也善於以莊嚴的方式化解
悲觀
基督教習慣強調世間的黑暗面
期盼寄託於死後的生命,寄託於另一個世界的道德與物質完美
悲觀者可以比樂觀者更具備欣賞的能力,對些微的成功即感到驚喜
堅稱人有與生俱來的缺陷
現代世界的最重要特性(缺陷):抱持樂觀心態
不善於感激
觀點
人所遭遇的災難相較於永恆有多麼微不足道,我們要平心靜氣接受人生中難以理解的悲劇
不要把痛苦解讀為懲罰
感到卑微不等同羞辱,讓我們得以擺脫自己對人生抱持的那種瘋狂抱負
理想:不論是否為宗教信徒,都能隨時由「永恆的角度」看待事物
宗教定期提醒
透過重視科學理解,我們永遠有不可能掌控的事物
現代社會不會提醒我們思考玄奧的事物,致使我們對人生中的失望及死亡不免缺乏準備
世俗社會缺乏讓我們認清自身地位的適切儀式,反倒意外地邀請我們將當下視為歷史高峰,我們因為浮誇自負,不斷陷入焦慮和嫉妒的漩渦
藝術
美術館
讓我們接觸,但似乎沒有能力讓這些事物與我們的靈魂需求建立連結
讓宗教藝術作品可以擺脫神學脈絡供人欣賞,但不免違反創作意圖
不能對藝術品祈禱,轉而蒐集相關背景資料研究
1、若拋除類別與時代的觀念,將作品依靈魂的需求分類,意義將會豐富得多 2、策展人應直接以協助我們追求理想人生為目標:認識自我、保有寬恕與愛、體諒人類及地球所遭受的痛苦
宗教觀點
一種媒介,描繪出美德及惡行,提醒我們重要且經常遭到遺忘的事物
宣傳:中性非負面概念,僅是一種影響他人的方式
最優秀的藝術可以為痛苦賦予具體形象,減輕我們最糟的恐慌與孤立感
圖像可以激發慈悲心,對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
藝術家必須引導我們注意通常不會贏得我們同情的人,並見證一般人,寧可轉頭不看的事物
優秀的藝術家必須能夠凸顯道德與心理方面的重要真理,激起我們對惡的反感及善的喜好
因為我們太容易遺忘
建築
新教改革者
豪華建築在感官上易使人錯置焦點,導致信徒對美的喜愛超過對神聖的膜拜
提供遮風避雨但不會引誘信徒注意力的場所
天主教
大教堂、雕像與繪畫都是教會執行任務不可缺的元素,有助於引導世人培養出隨時將信條銘記在心的習慣
美的事物絕非僅是吸引人的目光,美也代表著愛、信任、智慧、仁慈與正義等美德
沒有神明,我們仍然保有需要鞏固並頌揚的道德信念
覺得渺小是人生中的一種痛苦,但若是見到崇高、傑出又明智的事物而自覺,則會因為目睹智慧而感到欣喜
復興並延續宗教建築所追求的目標 (處於精心設計的三度空間裡,藉此教育我們的靈魂,讓我們心靈重獲平衡),但不再是興建供奉神明的殿堂,而是打造世俗的寺廟,藉以提倡重要的情感與抽象的主題
體制
宗教
匯聚龐大群眾,共同透過藝術作品、建築、學校、制服、標誌、儀式、紀念碑與時曆等管道影響世界
世俗
思想家不願意創造體制性的結構散播理念
商業公司有體制,但只關注外在的生理需求
用當今企業滿足外在需求的力道與技術,迎合內在自我的需求
特色
了解規模的重要性,以及匯聚金錢、才智與地位所能夠帶來的效益
成員可以享用傑出的前人為體制所建立的聲譽
能夠透過一種共同的視覺語彙將成員的各種努力結合起來 ex 品牌,倡導並代表一致性與品質的承諾
體制可提醒我們對於友誼、社群、感激等概念的需求,也需要體制以吸引人的包裝將這些概念呈現在我們面前
孔德 - 人性宗教
原創性信仰,專為現代人的情感與需求量身訂做,不再只是迎合古人
教士:世俗化且結合哲學家、作家與心理治療師的技能於一身
人性教堂:世俗聖人(著眼於啟發與安撫世人的能力)的肖像
制定時間表
讓我們意識到世俗社會也需要屬於自己的體制,能夠取代宗教;思想觀念要能發揮影響力,就必須受到體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