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性質
    1. 涵義
      1. 現代心理學
        1. 理論心理學
        2. 應用心理學
      2. 教育心理學為心理學最早出現之學科
    2. 科學研究
      1. 行為理論
      2. 人本理論
      3. 生理學理論
      4. 認知理論
    3. 教育人員需要心理學知識
      1. 廣義(教育單位)
        1. 學校
        2. 家庭
        3. 社會
        4. 宗教
      2. 狹義
        1. 學校教育(正規教育)
          1. 教學
          2. 研究、服務
        2. 教師教學過程
          1. 擬定教學目標
          2. 在進行教學之前,先評估學生已具備的學科知能
          3. 對所要教授的學科進行課程設計
          4. 依教學計畫進行教學活動
          5. 對學生學習結果進行教學評量
        3. 教學歷程
          1. 評估
          2. 學生心智、潛能、性格、學習態度
          3. 蒐集
          4. 教學相關資料
          5. 編撰
          6. 適當教材
          7. 增強
          8. 學習動機
          9. 導正
          10. 不良適應行為
          11. 評量
          12. 學習成果
    4. 應具備之素養
      1. 影響教學成效因素
        1. 學校
          1. 校長領導
          2. 組織、文化
          3. 環境、設備
        2. 個人
          1. 學科知識
          2. 教育理念
          3. 專業素養
          4. 教學態度、方法
        3. 學生
          1. 智力、性向
          2. 動機、方法、興趣、態度
          3. 身心健康
        4. 家庭
          1. 管教方式
          2. 社經地位
          3. 環境、設備
          4. 態度、期望(為最)
        5. 教師專業素養
          1. 教育各學科
  2. 目的
    1. 建立教育理論
      1. 以學生為對象
      2. 學生為個別的獨特個體
    2. 提升教育效果
      1. 應由教育研究專家評估
    3. 利於教師做正確決定
      1. 不予理會
      2. 罰站
      3. 帶至辦公室教訓
      4. 公開說明違反
      5. 連坐
    4. 利於政府制訂教育政策的參考
  3. 歷史發展
    1. 源於哲學
      1. 中國
        1. 孔子
        2. 孟子
        3. 荀子
        4. 缺乏系統性研究
    2. 心理學分支
      1. 古希臘
        1. 蘇格拉底
          1. 「勞心治人,勞力治於人」
        2. 柏拉圖
        3. 亞里斯多德
        4. 心理學
      2. 歐洲
        1. 洛克(17th UK)
          1. 經驗主義
          2. 後天
          3. 由後天的學習經驗中獲得知識
          4. 「臘板」(Tabula Rasa)
          5. 「恩威並濟、寬嚴適中」
        2. 康德(18th  Ger.)
          1. 理性主義
          2. 先天
          3. 先天的理性是吸收知識的原動力
        3. 赫爾巴特(18th Ger.)
          1. 道德、倫理
          2. 教育必須建立在倫理學與心理學
          3. 五段教學法
          4. 準備
          5. 提示
          6. 比較
          7. 概括
          8. 應用
          9. 博雅教育
          10. 引發學生興趣
        4. 斐斯塔洛齊(18th CH.)
          1. 為平民教育之父
          2. 瞭解兒童心理
          3. 經驗主義
          4. 直觀教學法
          5. 就地取材、實物教具
        5. 福祿貝爾(18th Ger.)
          1. 恩物
          2. 激發思考、創造能力
          3. 愉快童年
          4. 偏差行為
    3. 萌芽期
      1. 馮德
        1. 自然科學方法
          1. 從此心理學乃脫離哲學領域
          2. 研究未涉及教育方面的問題
      2. 詹姆斯
        1. 功能主義
          1. 心理功能
          2. 觀察
          3. 心理測驗
          4. 問卷
          5. 生活行為
      3. 杜威
        1. 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
        2. 做中學
        3. 潛能、性向
        4. 能力、興趣
      4. 桑代克
        1. 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學》
          1. 人類的本性
          2. 學習心理學
          3. 個別差異
          4. 內容
          5. 學期遷移
          6. 效果率
          7. 練習率
          8. 準備率
    4. 後續發展
      1. 行為主義
        1. 史金納(US)
          1. 刺激與反應連結
          2. 編序學習
          3. 建立操作制約學習理論
          4. 教學機
      2. 智力測驗
        1. 比奈(Fra.)
          1. 比西量表
          2. 30題
      3. 認知心理學
        1. 強調教師教學應配合學生認知的能力
          1. 認知與了解事物之間的關係
        2. 皮亞傑
          1. 提出認知發展理論
          2. 教師教學時,必須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程度
        3. 布魯納(US)
          1. 強調要了解兒童的心理
          2. 強調教師教學時所提供的教材與方法,必須要符合學生認知結構
        4. 正常人認知的心理歷程
        5. 大腦受傷者的認知現象
        6. 電腦設計與人工智慧
        7. 學生學習過程的認知特徵
        8. 發展方向
      4. 人本主義
        1. 羅吉斯、馬斯洛
          1. 強調人有自由意志去選擇和決定自己的行為
          2. 不能只靠獎勵或懲罰來影響學生學習
        2. 尼爾
          1. 讓學生自然發展
      5. 研究主題
        1. 身心發展
          1. 以學生為研究對象
        2. 個別差異、適性教育
        3. 教育上的應用
          1. 學習理論
          2. 認知取向
          3. 記憶
          4. 學習的基本要素
          5. 遺忘
          6. 學習過程中常發生
          7. 訊息處理
          8. 概念學習
          9. 有意義的學習
          10. 行為取向
          11. 古典制約
          12. 操作制約
          13. 探討行為塑造
          14. 行為改變
          15. 社會學習
          16. 人本取向
          17. 傾聽心聲
          18. 積極關懷
          19. 發揮潛能
          20. 自我實現
          21. 學習遷移
          22. 以舊有的經驗與知識去學習新的事物,並且將所學習的知識、技能應用到日常生活中
        4. 動激情緒
        5. 思考活動與教學
          1. 是學習的基本條件
          2. 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
        6. 如何營造良好的班級氣氛
        7. 道德與品格陶冶
        8. 偏差行為及其輔導
        9. 教學評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