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的閱讀心法
策略
帶著"共同著作"的心態看書
讀書時腦中會有兩種思維
自己既有的
作者的
以對等談話的態度閱讀
取捨、過濾書中內容
好比共同寫一本書
不要照單全收書中內容
沒有做到的話
被書牽著鼻子走
觀念被扭曲(迷惑自我)
無法依自己的方向改變觀點(塑造自我)
書是工具
作者類似家教
一百分鐘內讀三次
原理
先用反覆閱讀熟悉書本
熟悉後再專注閱讀
建議的時間分配
第一次
10分鐘
重點是掌握書的架構
看目錄
就知道作者的重心放哪些章節
第二次
50分鐘
拿螢光筆劃重點
深化理解力
激發專注力
特別在意或感興趣的地方
第三次
40分鐘
留意第一次掌握的架構
留意第二次畫下的重點
寫心得
把閱讀時間排進行事曆
給自己時限
下定決心要完成
一定會有收穫
抒發己見
最棒的吸收和學習
只讀不寫絕對會忘記
動筆
刺激記憶力
大腦神經元聯繫更緊密
將自己思維明確化、結晶化
思考自己目前需要哪些知識
找到判斷基準點
書的價值會改變
隨著當下心情和目的
重視當下需求和感受
主動找相關主題的書
觀念
不用對跳著讀感到愧疚
抓重點就好
空出時間讀更多書
不可能記下整本書,何必堅持全看完
一本書有八成內容在鋪陳,兩成才是精華
很多事看似複雜,本質卻單純
找出本質
要相信精華一定能歸納成簡短一句話
書不是看越久越好
花越多時間
沒有嚴肅看待時間
目的不夠明確
時間和成果不是一定成正比
遇到不好的書,果斷放棄
重視機會成本
一發現有問題,立刻改變作法
不要糾結沈沒成本
勇於接觸不熟悉的領域
不要只看自己喜歡的題材
累積各領域學識
但往往比較沒動力讀
閱讀的好處
改變自己的觀點
沒有萬人適用的真理
以不一樣的觀點看世界
就是成功的閱讀
培養 AI 無法取代的優勢
未來需要的是創意、思考力
讀書是培養思考力的利器
第一次:掃描式閱讀
看目錄了解架構
有助於第二次深入閱讀的時間分配
看最後一張或後記
掌握作者結論
有助於找重點
以終為始
就像搬重物行走
事先知道終點及路徑
有目標感
走起來就不會那麼疲憊
第二次:正式閱讀
同時運用"顯微鏡"和"望遠鏡"的視野
宏觀掌握整本書架構
詳細閱讀內容
以參加派對舉例
參加兩百人的派對
剛開始了解大致狀況(第一次閱讀)
有什麼小團體
來參加有誰
試著接觸其中小團體或特定人士(第二次閱讀)
團體類似感興趣的章節
特定人士類似感興趣的段落
跟對方交談,換名片,期待未來有深交的機會
第三次:深入閱讀
寫下心得
至少能回答
作者撰寫這本書的用意
這本書最關鍵的內容
內容如何應用在生活中
十大重點歸納
選書的技巧
判斷現在需要什麼
寫出當下的三大需求
確認標題封面,看看作者學經歷能否滿足需求
一開始先掌握整體架構
仔細確認目錄
確認各章標體及整體內容
了解全文宗旨和架構
掌握架構,就能得知哪裡有寶貴的建議
跳過沒興趣的部分
未來有機會用上,目前用不到也可以先跳過
決定要花多少時間看哪一本書
閱讀前,先決定要花多少時間把書讀完
設下期限,遇到不懂的地方才會直接跳過
設定閱讀目的和策略
搞清楚自己的閱讀目的
沒有策略就沒方向
像登山沒預先準備
要有主體性,不要被動吸收知識
作者指引當參考就好
相信自己的直覺
閱讀方式要符合自己的目的
抓住重點
要先看的重點
目錄
圖片
圖表
線圖
序言
結語
每章開頭和最後都要看
節錄重點
了解內容的脈絡
作者的生平和背景
主題脈絡
掌握作者想傳達的宗旨
畫線寫重點,和作者共同創作
畫重點
書就是拿來寫個人感想的
不要怕弄髒
用自己的話,寫下比作者更有內涵的文句
抒發己見的方式
以投稿的心態寫書評
歸納三大重點
獲得的知識分享出去
試著分享,教學相長
寫下自己感想
教導其他人,整個學習過程才算完整
重新思考說明方式,讓對方更容易理解
理解內容後,再用心思考表達方式
理解程度將遠勝於一般學習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