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交關係的變化
-
鞏固外交(民國38~60年)
- 民國3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
民國39年【韓戰】爆發
- 民國39年,北韓進攻南韓
- 聯合國派出盟軍【美國】協助南韓
- 民國42年停戰,以北緯38度為界
- 美國派遣【第七艦隊】協防台灣海峽
-
民國43年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 將台灣納入中亞反共防禦體系一部份
- 是臺海局勢逐漸穩定
-
彈性外交(民國60~77年)
- 民國6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我國,獲得聯合國【中國席位】
-
民國68年,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
-
制定臺灣關係法
- 維持非官方往來
- 政府為突破外交困境,著重與【無邦交國】發展經貿、文化等交流
-
務實外交(民國77年~現今)
- 民國77年李登輝總統推動
- 強調兩岸是分裂分治的兩個對等政治實體
- 希望以經濟實力和政治民主化突破中共外交封鎖
-
兩岸關係的演變
-
武力對抗(民國38~68年)
- 民國38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 民國38年12月,兩岸形成分裂分治的局面
-
金門
- 民國38年,古寧頭戰役
- 民國47年8月23日,八二三炮戰
-
政治對峙(民國68~76年)
-
中共與美國建交後,進行【和平統戰】
-
三通
- 通航
- 通郵
- 通商
-
一國兩制
- 中共對台灣、香港、澳門提出的策略
- 一國,中華人民共和國
- 兩制,中國大陸和台灣實行不同的政治、經濟制度
-
兩岸交流(民國76年~現今)
-
民國76年,解除戒嚴
- 政府開放民眾赴中國大陸探親
-
政府
- 民國80年,成立【大陸委員會(簡稱陸委會)】
-
民間
-
【海峽交流基金會(簡稱海基會)】
- 政府委託處理兩岸交流事務
-
法律
- 終止【動員戡亂】
- 制定【國家統以綱領】
-
政策
- 民國97年,實施大三通
-
心態
- 中共堅持【一國兩制】,將兩岸問題是為【內政】,但不排除以武力犯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