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导言 心理学的学习方法
  2. 什么是心理学
  3. 神经系统与心理学
  4. 毕生发展
  5. 感知、知觉和现实
  6. 意识
  7. 学习类型
  8. 记忆
    1. 记忆的三个阶段——你的记忆像一块铁板
      1. 记忆如何工作?
        1. 记忆的定义:对信息进行接收、编码、存储、组织、更改和提取的心理系统
        2. 记忆的过程
          1. 感觉记忆(编码)
          2. 感觉记忆的定义:记忆的第一阶段,持续几秒钟或更短时间,对输入信息(所有听到和看到的原始信息)由清晰明确的记忆
          3. 功能:通常人意识不到感觉记忆的存在,他将这些接收的信息保存足够时间以保证其进入短时记忆系统或阶段
          4. 分类
          5. 图像记忆(视觉图像):心里表象或视觉表征,一般可在感觉记忆中存储半秒钟
          6. 回声记忆:人在听到一个声音后,听觉系统中存在持续的感觉活动,最多存储两秒钟
          7. 感觉记忆进入短时记忆的条件
          8. 有意识地选择
          9. 短时记忆(短期存储和加工)
          10. 短时记忆的定义:短时间内保持少量信息的记忆系统
          11. 短时记忆需要将选择的感觉信息进行编码从而被人意识到并传入长期记忆中储存
          12. 短时记忆的分类:更多时候以声音存储为主,以图像存储为辅
          13. 短时记忆中同时完成两件以上的事情是很困难的(看动画的时候记号码)
          14. 工作记忆:短时记忆保持我们在思维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需要的信息
          15. 长时记忆(长期存储和提取)
          16. 长时记忆的定义:相对持久的存储有意义信息的记忆系统
          17. 长时间记忆依靠“意义”来储存,也可以以语音编码
          18. 当将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与长时记忆中的知识进行联系时,短时记忆就获得了意义并有利于记忆
          19. 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的关系:感觉信息进入短时记忆进行加工处理(与长时记忆进行联系)才能被长久存储到长时记忆中去
    2. 短时记忆——你知道神奇的数字吗?
      1. 短时记忆的特点
        1. 短时记忆的容量为5~7~9个信息单元
        2. 组块:这是扩大短时记忆容量的好方法,通过将单元信息进行有意义的组织抱团(将他们纳入长时记忆中已有的单元)而实现(是一种在编码并赋予意义的过程),如“TVIBMUSNYMCA”可以分成“TV”“IBM”“USN”“YMCA”
        3. 复述:这一方法可以增大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的概率,但是对信息的精细加工,亦即与长时记忆中的已有信息进行联系可以更进一步提高记忆效率(具体可以通过不断问为什么,以及将新知识与已有经验和知识相联系的方式)
    3. 长时记忆——逝去的岁月是否留下了踪迹
      1. 长时记忆的特点
        1. 记忆缺失是一种普遍现象,在感觉记忆和短时记忆中会丢失很多信息,但是在精细加工(与已有经验和知识联系)后,会产生虚假记忆(思维、推理与心里联系经常会发挥作用)
    4. 记忆测量——答案就在你的舌尖上!
    5. 遗忘——为什么我们,额,让我想想
    6. 记忆和大脑——一些惊人的发现
    7. 超长记忆——回忆魔法
    8. 改善记忆
  9. 认知
  10. 智力
  11. 动机与情绪
  12. 性别与性
  13. 人格
  14. 健康心理学
  15. 变态心理学
  16. 心理治疗
  17. 社会心理学:思考和影响
    1. 群体身份如何影响个体行为
      1. 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思想和情感的科学
      2. 角色
        1. 社会环境通过赋予角色的形式对个体施加影响
        2. 个体往往属于众多社会群体,在这些群体中的位置决定了你的社会角色
        3. 社会角色:对特定社会身份者期望的行为模式,通常分为规定角色和自认角色两大类,前者个体无法控制,后者可以通过努力来获得或控制
        4. 角色扮演的作用:预期他人的可能行为,但同时存在角色冲突(不同角色的扮演,导致不同行为模式之间的冲突)的危险
      3. 团体结构、凝聚力和规范
        1. 团体结构与凝聚力是团体关系的重要维度
        2. 团体结构:一个团体中角色、交流渠道和权力(个体在团体中的影响力)的网络
        3. 团体凝聚力:团体成员间相互吸引和成员留在团体中的意愿的强度
          1. 内团体:个体所属于的团体,具有很强的凝聚力。综合社会属性(国籍、民族、性别、收入水平等)决定你属于怎样的团体。内外团体(个体所不属于的那个团体)的区分是团体冲突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2. 社会角色与社会地位决定了个体在团体中的社会身份(社会结构中的位置,与权力、重要性和影响力有关),社会身份越重要能够得到的权力和资源也越多,意味着可以获得更多的优待
        4. 规范
          1. 人们很大程度上回受到团体规范(团体中成员接受的或默认的行为准则)影响
          2. 社会规范的形成:社会团体中,态度、信念和行为会产生趋同现象,社会规范通常基于我们对团体中他人行为和想法的观察和了解。
    2. 社会知觉(这回认知)——社交如何影响我们看待自己和他人的方式
      1. 社会比较理论(看待自己):与他人交往的动机来自于自我评价(将行为、情感、观点或能力与那些具有相似背景、能力和环境的人比较)、自我保护(向下比较:与那些某些方面不如自己的人比较)、自我提高(向上比较:与那些某方面比自己强的人比较)的愿望,并影响对于加入团体的选择
      2. 归因理论(看待他人):为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找原因的过程
        1. 外在原因:行为的外部原因
        2. 内在原因:个体内部的行为原因,如需要、偏爱或人格特质等
        3. 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归因时,他人行为的一致性和独特性是敏感因素:当在不同场合或情境中,个体行为变化不大,那么这种行为具有一致性;反之具有独特性(在特定场合出现)和偶然性
        4. 对行为进行归因需要考虑三个要素:行为者、行为对象、行为场合(共识,众多人行为一致),当情景要求很强时,内在原因就会打折扣,居于次要地位
        5. 行为者和观察者
          1. 基本归因错误:我们习惯于通过当时的情境来推测他人的行为(他经常来自习室,说明他爱学习,其实他只是来陪女朋友)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内部行为(爱好、人格)的倾向
          2. 观察者——行为者偏差:在归因过程中,倾向于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内部原因(作为观察者),而把自己的行为归因于外部原因(作为行为者时,如环境因素)
    3. 什么是态度?态度是如何获得的?
      1. 态度:对他人、他物或其他团体的积极或消极的反应方式,是你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它可用来预测或指导行为。态度由信念(对态度对象的看法或信念)、情绪(对态度对象的情感)和行为(对态度对象的行为倾向)构成
      2. 态度的形成方式:1.与态度对象直接接触和个人经验而获得2.与其他人的互动来获得某种态度3.与童年教养有关(父母的价值观、信念,教养方式)4.态度还受到报纸、电视和网络等大众媒介的影响
      3. 态度与行为(态度有时表现为行为有时却是内隐的):态度与行为不一致的原因——行为的直接后果比态度(不做出原有行为的态度)更重要、别人对行为的评价(我不愿这么做,但是怕被批评)、习惯的影响。当然当你的信念足够强烈,那么你的行为将不受外在因素的阻挠
      4. 测量态度:开放式访谈、社会距离量表:测量个人对社会群体的态度(最高社会亲密程度、中等社会亲密程度、最低社会亲密程度)、态度量表(一些列陈述性的观点、划分等级——非常满意、满意、无所谓、不满意、非常不满意)
    4. 在什么情况下进行劝说最有效?什么是认知失调?
      1. 人们的态度有时候会受到其选择的参照群体(被个体认同并在社会比较时作为标准的群体)影响
      2. 说服
        1. 说服:通过传到信息将道理改变人的态度或信念的目的性活动
        2. 成功说服的条件:传播者、信息、受众,P661
        3. 认知失调理论
          1. 认知失调:个体的自我形象、思想、信念,态度或知觉与行为之间的一种令人不适的冲突
          2. 认知失调理论认为彼此矛盾或冲突的思想会引起不适,即人们具有一种使各种思想、知觉、自我形象与行为保持一致的需要,为此我们会拒绝一些与我们原有信念、观点与态度不一致的异样信息,而不管这些新信息是否可靠。即使这些新信息是客观真实正确有价值的,我们也会说服自己接受原有的态度、观点、决定或行为
          3. 缓解认知失调的策略:改变态度、增加一致性想法、改变不一致想法的重要性、减少选择数量、改变行为
    5. 什么是社会影响和社会权力
      1. 社会行为:因他人在场或他人行为而引起的个体行为变化
      2. 社会影响的形式(按照影响程度来划分)
        1. 他人在场:因他人在场二改变行为
        2. 从众:保证与他人一致而自发改变行为
        3. 依从:听从一个几乎没有社会权力或权威的人而做出行为改变
        4. 服从:听命于权威的要求而做出行为改变
        5. 强制:被强迫改变行为
      3. 社会权力
        1. 社会权力:可以控制、改变或影响一个人行为的力量
        2. 社会权力的类型
          1. 奖赏权:对他人被期许的行为做出奖赏的社会权力
          2. 强制权:能够惩罚他人的一中社会权力
          3. 法权:行使权力者代表的是社会认同的规范
          4. 参照权:当个体成为他人参照系时而获得的一种社会权力
          5. 专家权 :个体由于具备某些知识或专门技能而具有的一种社会权力
    6. 他人的在场如何影响个人行为
      1. 他人在场:仅仅因为他人在场而引起个体行为改变
      2. 他人在场改变个体行为的几种方式
        1. 社会促进和社会堕化:前者指他人在场可促进个人的行为表现(自信),后者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时,个人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不自信)
        2. 个人空间:本人身体周围的空间,一般被认为是属于私人的空间
        3. 空间规范
          1. 亲密距离:皮肤间距离0.4米
          2. 私人距离:0.4-1.2米
          3. 社交距离:1.2-3.7米
          4. 公共距离:大于3.7米
    7. 社会心理学家对于从众行为知道些什么
    8. 哪些因素导致依从行为增加
    9. 人们会过度服从吗
    10. 人们真的可能被洗脑吗
    11. 果敢行为与攻击行为有什么不同
  18. 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
  19. 生活中的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