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觀心理學取向的先驅,最早的[系統取向治療]者 研究焦點以人類行為的內在決定因素
  2. 別稱:個體心理學-避免化約主義,主張個人的所有層面皆互相關聯
  3. 1.主要概念
    1. 人性觀
      1. 自卑感:並非脆弱與病態的象徵,它是追求卓越的驅力(創造力源頭)。
      2. 追求完美、努力精熟以克服自卑感與缺陷,是人的天性,也是促進社會發展的動力。
      3. 人類行為並非由遺傳或環境所決定,我們擁有詮釋、影響、創造生活事件的能力。
    2. 主觀的現實知覺
      1. 行為可由此種主觀的優勢觀點加以了解。(個人所認定的真實,比生活的真實重要)
    3. 人格統整與模式
      1. [全人概念]
        1. 當事人是其社會系統整合的一部份,我們應該更重視當事人的人際關係而非內心動力。
        2. 我們無法以部份被了解,個人的整體性必須在此人特定的家人關係、學校、工作、社會與文化背景脈絡下,才能完全被了解
        3. [行動是有目的的];脫離對個人有意義的背景脈絡,就無法充分了解個人。
      2. 理想自我導向-天性
        1. 卓越:係指由一種較低的知覺層次朝向高的層次發展。(並非超越別人)
        2. 個體性:人們[追求勝認感]的獨特[方式],構成此人的個體性。
        3. 行為具有目的,乃目標導向:主觀的[終極目標]使我們選定哪些應該被認定為真理、行為準則,以及對事件的詮釋
      3. 生活型態
        1. 生活目標:欲求不滿的那一刻即會開始發展當下的生活目標,此目標會將此人的人格、核心信念與假設整合為一,引導此人的全部生命活動。
        2. 私有邏輯:對個人重大事件的主觀詮釋,形塑出此人的人格,強烈影響到現在的行為。
    4. 社會興趣與社群感
      1. 社會興趣
        1. 1.係指與人合作並做出貢獻的能力。
        2. 2.等同於對他人的[認同感]與[同理心]。
        3. 3.心理健康程度的指標。
        4. 4.社會興趣需要我們充分的與[當下]接觸,因而能朝向有意義的未來前進。
        5. 5.社會興趣是天生的,也需要發展、學習跟運用才能夠具備。
        6. 6.社會化歷程始於童年的階段,其內涵為在社會上找到自己適切的位置,產生歸屬感與有能力作出貢獻。
      2. 社群感
        1. 1.植根於想與全人類有所聯結,大家共同努力,使世界變為美好的地方。
        2. 2.人們會追求在家庭與社會中的地位,來獲得基本安全感、接納感與價值感。
        3. 3.困擾均與害怕不能被自己所重視的團體接納有關。
        4. 4.焦慮:缺乏社群感會變沮喪與失去生活意義。
        5. 5.唯有在社群感獲得滿足時,我們才有[勇氣]面對並處理自己的各種問題。
      3. 生命任務:
        1. 1.建立友誼。(社會任務)
        2. 2.奉獻社會。(職業任務)
        3. 3.與人建立親密關係。(愛情/婚姻關係)
    5. 出生序與手足關係
      1. 出生序會產生不同的心理位置。
      2. 了解童年時期的手足競爭關係而形成的特定人格傾向如何影響此人一輩子
      3. 長子/女
        1. 眾人注目的核心、依賴父母、但仍然奮發保持領先的地位。
        2. 弟妹出生後,可能會認為新成員搶走他視為當然的父母的愛。
      4. 次子/女
        1. 地位:從一開始就要與另一個孩子分享父母的注意。
        2. 典型的老二會表現的像競賽選手一樣,好像在接受如何超越老大的訓練似的。
        3. 常與老大唱反調,朝往不同的才能與方向發展。
      5. 老么
        1. 地位:寶貝、驕縱
        2. 通常會自行其事,從事別的兄弟姐妹未曾做過的工作
      6. 獨生子/女
        1. 特徵像老大,(如:高成就驅動力),卻缺乏與他人合作、分享的學習機會。
        2. 較擅長與大人相處,但常被父母寵溺較易黏膩父母。可能希望自己永遠是矚目的焦點,危及自己地位就會心生不平。
  4. 2.治療歷程與學派技術應用
    1. 治療目標
      1. 助長社會興趣
      2. 協助當事人克服自卑感與沮喪感
      3. 修正當事人的生活型態。(觀點與目標)
      4. 改正錯誤動機
      5. 協助當事人去感受人與人之間的平等性
      6. 協助當事人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2. 治療程序的四大核心建構
      1. 1.建立關係
      2. 2探索個體的心理動力
        1. 主觀性晤談
        2. 客觀性晤談
        3. 家庭星座
        4. 早期回憶/投射技術
        5. 生活型態評估/統整與摘要
      3. 3鼓勵自我了解與領悟
        1. 領悟
        2. 詮釋
      4. 4.重新定向與再教育
        1. 鼓勵過程
          1. 意思
          2. 階段性實施方式
        2. 改變與找出新的可能性
        3. 製造不同
  5. 貢獻、限制與優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