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腸病毒
- 第三類法定傳染病
- 1.不怕化學製劑,如:洗手乳。
2.在PH3~9之間都可存活。
3.病毒在冷凍可以存活數個月,在冷藏可存活數週,在室溫下可存活數天。
4.在口水內可活1~2週,糞便中可存活2~3個月。
5.這幾種血清存活在大自然,土壤當中。
-
1.一周內完成通報
2.一個班級有兩個人確診為腸病毒,須立即停課至少五天。
-
口腔或呼吸道
-
咽喉與下呼吸道
-
散布到扁桃腺、頸部淋巴結、
腸系膜淋巴結、集淋巴結
- 小型病毒血症
- 1.中樞神經系統
2.心臟
3.肝臟、脾臟
4.呼吸道
5.皮膚及黏膜層
- 重症前兆有:活動力下降、噁心嘔吐、肌抽躍
-
*疱疹性咽峽炎
1.病徵:發燒、厭食、嘔吐,咽峽部小水泡或潰瘍;病程4~6天。
2.致病因子:克沙奇A10、A16、A22型病毒、腸病毒71型。
*手足口病
1.病徵:發燒、手腳、口腔及臀部周圍稍微隆起的紅疹,頂端小水泡,分布於口腔黏膜及舌頭;病程7~10天。
2.致病因子:克沙奇A16型病毒,腸病毒71型。
*流行性肌肋痛
1.病徵:胸部突發性陣痛,合併發燒、頭痛、短暫噁心、嘔吐及腹瀉;病程約7天。
2.致病因子:克沙奇B族病毒
*嬰兒急性心肌炎及成人心包膜炎
1.病徵:發燒、突發性呼吸困難、蒼白、發紺、嘔吐,明顯心跳過速,演變成心衰竭、休克,甚至死亡,存活的孩子會復原的很快。
2.致病因子:克沙奇B族病毒
*急性淋巴結性咽炎
1.病徵:發燒、頭痛、喉嚨痛,懸雍垂和後咽壁有白色明顯病灶;病程約4~14天。
2.致病因子:克沙奇A10病毒
*無菌性腦膜炎及腦炎
1.病徵:發燒、噁心、嘔吐、頭痛、頸部僵硬、煩躁、睡眠不安穩。
2.致病因子:克沙奇病毒、小兒麻痺病毒、伊科病毒、腸病毒71型
*發燒合併皮疹
1.病徵:發燒、皮疹,通常為斑丘疹狀,有些會出現小水泡。
2.致病因子:克沙奇病毒及伊科病毒
-
護理問題
-
1.體溫過高/與炎症反應有關
-
體溫維持在正常範圍
- 1-1、 評估個案在發燒的哪一期 。
1-2、 監測個案之生命徵象。
1-3、 依醫囑予解熱鎮痛劑。
1-4、 依醫囑予抗生素。
1-5、 依醫囑給予大量點滴,補充體液電解質。
一、寒顫期
增加被蓋、多喝溫水、調整室內空調26-28℃、必要時使用烤燈。
二、極熱期
減少被蓋、採溫水拭浴、調整空調21-24℃。
三、退燒期
補充水分、更換衣物。
-
2.口腔黏膜受損/與感染病毒合併症有關
-
食慾增加
- 2-1、評估口腔粘膜變化,檢查口腔時需括頰、唇、牙 齦、舌頭之顏色濕潤度及完整性、唾液量、吞嚥能力及受損情形。
2-2、衛教隨時保持口腔清 潔,於每次進食後、睡前已軟毛牙刷或棉棒沾生理食鹽水或消毒 煮沸後的水執行口腔清潔,並請回覆示教。
2-3、衛教勿給予刺激性的食物, 如:酸、甜、苦、辣、熱,易造成不適。可多給予冰涼的飲食, 如:冰淇淋、涼牛奶、涼水、布 丁或果凍等,對黏膜會稍有局部麻痺的作用,以利吞食;且採少量多餐方式勿強迫進食。
2-4、依醫囑給予藥物治療。
-
3.潛在危險性感染/交互感染
-
無交互感染情形
- 1.使用洗手五時機洗手,如:接觸病患前後洗手。
2.衛教避免共用食物及餐具。
3.患者接觸過的物品需用漂白水消毒。
4.患者須在家隔離,避免出入公共場所。
-
醫療處置
- 1.支持性療法---退燒、臥床休息、預防與治療脫水,口腔與喉嚨痛時宜進食軟質或流質飲食。
2.免疫球蛋白注射---針對中樞神經系統嚴重感染之幼兒,其效果尚在試驗階段,同時必須考慮其可能之潛在危險,故須由醫師審慎評估。
-
無外殼之單股小RNA病毒
-
小兒麻痺病毒
- 共3型(1~3型),
唯一有沙賓口服預防疫苗
-
克沙奇病毒
- 23種A型(A1~A22型,A24型)、
6種B型(B1~B6型)
-
伊科病毒
- 共32型(1~33型,10及28型除外)
-
腸病毒
- 4型(68型〜71),
71型為主要流行病毒
-
1.醛類、鹵素類消毒劑(如市售含氯漂白水)可使腸病毒失去活性。
2.腸病毒在50℃以上的環境,很快就會失去活性,所以食物經過加熱處理,或將內衣褲浸泡熱水,都可減少腸病毒傳播。
3.乾燥可降低腸病毒在室溫下存活的時間。
4.紫外線可降低病毒活性。
- 常發生於溫帶地區
- 好發於夏季及早秋
-
腸病毒潛伏期為2到10天,平均約3到5天。
-
人類是腸病毒唯一的傳染來源
-
1.糞口傳染-經由腸胃道,病毒在糞便裡可存活2~3個月
2.飛沫傳染-經由呼吸道,病毒在口沫中可存活1~2週
3.接觸傳染-接觸病人皮膚水泡的液體而受到感染
- 1.血清抗體檢查
2.病毒培養
3.組織病理切片
4.電子顯微鏡檢查
5.分子生物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