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覺支 P.432
念
確保這兩組的平衡,不使其中一者強過另一者。
擇法
是慧的一個名稱
即如實知見名色法的觀智
dhammavicaya
精進
喜
輕安
是指心與心所兩者的輕安
passaddhi
定
捨
在此是指中捨性心所,而不是捨受。
upekkhA
有兩種七覺支 P.70
世間七覺支
以身、受、心、法作為目標
以安般念為例
擇法覺支
所揀擇分析的法
就是你的呼吸
應當單純地覺知呼吸就夠了
我們教導說: 當你的定力好的時候,無論呼吸的長或短,你都要專注於全息。
如果你去分析呼吸多長才叫做「長」 ,多短才叫做「短」
擇法覺支就太過強了
如此也會使
精進覺支過強
因為在分析的時候你付出更多的精進
喜覺支過強
並且會由於分析而感到歡喜
定力減退
這時候念覺支很重要的
應當注重、提昇與增強輕安、定、捨這三覺支
如何提昇?
以正念與正知單純地 只專注於呼吸就夠了
如此持續地專注
定力就會提昇
輕安覺支與捨覺支也會提昇
修行
止
觀
出世間七覺支
以涅槃作為目標
依七覺支而修行 法念處的方法 P.270
念覺支
念
特別是指憶念四念處
即包含
五蘊
十二處
如理作意
能幫助
生起
未生起的念覺支
培育
增長
圓滿
特相跟之前所述的一樣
緣法
即正念本身
生起
時常如理作意念覺支的緣法時
四法
具備正知的念
遠離內心迷惑的人
與擁有正念的人相處
傾向於培育正念
解釋
念是憶念目標
正知則如實知見目標
修行觀禪時
念不能單獨起觀照的作用 ,而必須與正知配合
正念
憶念
諸行法 及其
無常
苦
無我
不淨
正知
則如實知見之
通過
在「向前進」等
向前進與返回
向前看與向旁看
屈伸肢體
穿著袈裟
吃飯、喝水等
淨身
走路等
遠離
猶如對棄食哌哌叫的烏鴉一般內心迷惑之人
念覺支就能生起
與擁有正念的人相處
念覺支就能生起
在一切姿勢與動作裡皆
令心傾向於培育正念
即持續不斷地憶念禪修業處
念覺支就能生起
擇法覺支
擇
分析
法
善法與不善法
無可指責與當受指責之法
應修行與不應修行之法
高尚與卑劣之法
清淨與邪惡之法
如理作意
觀照
緣取六塵而生起的
善速行心路過程
不善速行心路過程
它們﹝名法們?﹞
所依靠而生起的依處 及所緣取的目標
依處是色蘊 目標則可能是名蘊或色蘊
導照五蘊生起的因緣
五蘊及 因緣法
無常
不淨
無我
苦
所產生的觀智
就是擇法覺支
生起的方法
七法
提出有關五蘊等的問題
清淨依處,即清洗身體、衣服等
平衡五根
遠離愚癡的人
親近智者
思惟難以知見的諸蘊、處、界等之間的差別
傾向於培育擇法覺支
解釋
探尋下列諸項的涵義
蘊
處
界
根
力
覺支
道分
禪支
止觀
觀禪
清淨依處
自身
身體
外在
衣服和住所
平衡
五根
信
精進
念
定
慧
一根過強→干擾其他四根
信根過強
通過
思惟當信之事的真實本質
不注意能令信心太強的事
精進根過強
通過
培育
輕安覺支
定覺支
捨覺支
其他亦如是
二根
信與慧
定與精進
修行止禪業處者
能通過相信及專注於目標而達到安止
定與慧
修行止禪業處者
通過
堅強的一境性
達到
安止
修行觀禪者
當慧根強時
能透視三相
擇法
精進
喜
定慧平衡時
修行止禪者
達到
世間安止
才能達到
出世間安止
解釋
遠離愚人
遠離沒有了解諸蘊等智慧的愚人
與秩者相處
指與通過觀照五取蘊生滅的五十相而擁有生滅(隨觀)智的人相處
五十相
色蘊
受蘊
想蘊
行蘊
識蘊
思惟難以知見的諸蘊、處、界等之間的差別
指以智慧分析諸蘊等的運作
傾向於培育擇法覺支
指在行、住、坐、臥的一切姿勢與動作裡皆令心傾向於培育擇法覺支
精進覺支
層次
致力界
精勤界
不斷精勤界
生起的方法
思惟惡道的危險
明白精進的利益
思惟所行之道
恭敬缽食
思惟遺產的殊勝
思惟導師的偉大
思惟傳承的殊勝
思惟梵行同修的偉大
遠離怠惰之人
與精進者相處
傾向於培育精進覺支
喜覺支
喜
禪那
觀禪
達到近行定及安止定時
心產生許多遍滿全身的「勝色」
依靠心所依處色生起的名法
緣法
喜本身即是令喜覺支生起之緣法
如:微笑
緣取初禪或第二禪的喜為目標來修行觀禪時
觀智會與極強的喜相應
如是禪那之喜成為觀禪之喜的緣法
生起的方法
佛隨念
法隨念
僧隨念
戒隨念
捨離隨念
天隨念
寂止隨念
遠離粗野的人
與斯文的人相處
省思能激發信心的經文
傾向於培育喜覺支
輕安覺支
輕安
身
諸心所的輕安
心
識(心)的輕安
緣法
生起的方法
食用良好的食物
舒適的氣候
舒適的姿勢
看法中道
遠離煩躁的人
與平靜的人相處
傾向於培育輕安決支
定覺支
平靜之相
安詳之境
不混亂之相
不散亂
第一階段的定
達到取相及 能把它謹記於心中時
安詳之境
捨覺支
了知
覺支存在內心
覺支不存在內心
尚未生起的覺支如何在內心生起
如何培育已經生起的覺支
如何圓滿已經生起的覺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