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初期:在城市傳播 自組教會,推舉長老 2. 2世紀後由教徒選舉主教 3.四世紀後羅馬主教被尊為 「教宗」 4.四世紀末成「國教」後 構成「聖統」 教宗→主教→神父
  2. 原因: a.受下層社會歡迎 b.崇拜活動隱密, 遭政府猜忌 c.拒絕崇拜皇帝
  3. 1.四世紀初 君士坦丁 頒「米蘭詔令」 2.四世紀末狄奧多西二世 獨尊為國教
  4. 1.創立:耶穌 2.經典:《聖經》 A.猶太教:「舊約全書」 B.基督教:「新約全書」 3.教義:見〈馬太福音〉 「山上寶訓」 4.傳播:聖保羅小亞細亞→ 地中海東岸→希→羅馬
  5. 1.形成:8世紀 高峰:10~13世紀 瓦解:15世紀 B.性質:臣屬關係 領主→附庸封地為「采邑」 義務:(a)領主需保護附庸 (b)附庸提供軍事服役與 經濟支援
  6. A.農業型態:自給自足 B.農村共同體 領主(貴族-土地所有)統治 農奴耕作-提供勞役、繳納租稅 C.耕作:採「三田制」 a.輪耕-以保持地力 b.敞田-方便共同耕作 c.使用重犁→深耕 d.勞動力:農奴
  7. 1.分三個等級: 教士-負責宗教活動 貴族-社會骨幹 平民-從事勞動 2.主要勞動力:農奴
  8. 地位: A.主教:地方最高權威 B.教堂:地方生活之中心 貢獻: A.提供社會救濟 B.投入教育工作 C.維護社會秩序
  9. 1.修院出現: A.時地:5世紀/埃及 B.背景:時代動盪,追求聖靈生活 2.最著名:「本篤會」 3.戒律:安貧、守貞、服從 4.修士工作:祈禱、讀經、耕作、抄寫古書 5.貢獻:a.提升教士的精神素質 b.提高教會的社會聲望 c.保存許多古代拉丁文獻
  10. 1.版圖: 小亞細亞、敘利亞、巴勒斯坦、 埃及 2. 定都君士坦丁堡舊名拜占庭 3.羅馬帝國的「東西分治」 A.戴克里先:分東西兩部 B.瓦倫廷尼安:一分為二 4. 巔峰:查士丁尼 5.衰弱:查士丁尼死後 A. 巨額戰費加重人民負擔 大軍西調→削弱東方邊防 B.外患接踵而至:波斯、伊斯蘭 C.貢獻:保全西歐→阻波斯與 伊斯蘭入侵
  11. 1.特色:羅馬文化、基督教文化 希臘文化、東方的傳統 2.集大成:聖索菲亞大教堂 3.富宗教精神-鑲嵌畫 A.目的:彰顯希臘正教教義 B.題材:都採自宗教故事 4.法律的彙整 A.編纂《查士丁尼法典》 B.《法學摘要》 5. 影響斯拉夫民族 A.希臘正教傳入 B.拜占庭文化傳入
  12. 1.工商業發達帶動城市發展 2.實施「統制」: A.採行「行會制度」-職業世襲 B.專賣-獨占工商利益 C.大製造業-由政府經營 D.進出口貿易-國營或特權階級獨占 3.農業 A.盛行「大莊園」 B. 8~11世紀土地改革 C. 11世紀:自由農消 失淪為農奴
  13. 1.形成背景: A.帝國分治 B.希臘教會地位提升 C.教義的差異D.教會領導權之爭 2.正式分裂:1054年 3.性質:政教合一 A.立國教:希臘正教 B.皇帝:國家元首、宗教領袖 C.親自裁定教義:查士丁尼 4.貢獻: (1)教會深入社會生活 (2)修道院;A.投入勞動生產 B.製作精美工藝品
  14. 1.基督教的 興起與傳播
    1. 興起
      1. 創立:
      2. 經典:
      3. 教義:
      4. 傳播:
    2. 發展
      1. 受羅馬迫害
      2. 承認合法
      3. 成為國教
      4. 教會組織
  15. 2.基督教會 與中古西歐
    1. 封建制度
    2. 莊園制度
    3. 教會發展
      1. 政教關係
    4. 蠻族建國
      1. 繪製地圖
    5. 社會階級
  16. 3.希臘正教與 拜占庭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