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友谊的本质
-
友谊的属性
- 彼此欣赏,信任和尊重,忠诚和真诚
- 涉及共同参与和分享
- 彼此相伴
-
友谊和爱情的差异
- 爱情更亲密,性秘密
-
友谊的规则
- 不要唠叨不休
- 保持信心
- 给予情感上的社会支持
- 危难时提供帮助
- 信赖并能彼此倾诉
- 与对方分享成功的喜悦
- 不嫉妒彼此的关系
- 朋友不在场时能够维护朋友
- 欠债必还,知恩图报
- 在一起时努力取悦对方
-
友谊的毕生变化
-
童年期
-
小学低年级阶段的接纳需要
- 其他儿童的相伴或者接纳日益重要
-
青春前期的亲密需要9-12岁
- 关注与自己年龄和兴趣相似的朋友
- 青春期的性需要
-
青少年期
-
变化
- 1 与家人相处时间越来越短,与伙伴相处时间越来越多
-
2 日益转向朋友来满足自己的依恋需要
- 1 寻求亲近,指对依恋对象的趋近,保持临近和发生接触
- 2 抗议隔离,青少年抵触把自己与伙伴分开
- 3 避风港湾,危难时刻求助于依恋对象以获得安慰和支持
- 4 安全基地,依托伙伴来探索新环境和进行大胆的尝试
-
成年早期
- 社会交往的平均亲密程度增加,但数量减少。人际交往层次更深,依赖程度更强
-
中年期
- 与恋人见面次数越来越多,探望朋友次数变少
- 结婚之后,友谊消退,与异性朋友见面更少
- 如果夫妻双方没有共同朋友,婚姻很难
-
老年期
- 重质量轻数量
-
友谊的差异
-
同性友谊中的性别差异
- 女性之间的友谊是以情感分享和自我表露为特征
-
男性友谊围绕共同活动,相伴相随和搞笑娱乐
- 社会文化压迫男性建立心理上的亲密感
- 友谊的个体差异
-
友谊的发展障碍
- 羞怯和孤独导致很难建立亲密友谊
-
羞怯
-
特征
- 1 害怕别人的负面评价,对社会指责的担忧高于其他人
- 2 倾向于怀疑自我
- 3 人际交往中感到自己能力不足
- 男女之间由于男性羞怯导致无法良性沟通
-
无论暂时性或习惯性胆怯就会留下负面印象,这恰恰是与人交往需要避免
- 羞怯行为可能引起对方冷淡和排斥反应,更加强化他们的羞怯
-
羞怯引起的人际循环效应
- 他人评价引起羞怯
- 懦弱,寡言和笨拙的社交行为;视线接触,自我表露和应答性水平低
- 他人形成负面印象;冷漠,孤僻和不友好
- 他人的反应,吸引力和自我表露不足,更加疏远
-
如何应对
- 根本不需要基本社交技能的培训,所需的是更多的镇静和自信
- 一味羞怯并不能帮助赢得朋友和影响力,相信自己并期望交往能顺利进行又能失去什么
-
孤独
-
孤独的不同层面
- 社会隔离,不满于缺少朋友和熟人的社交网络而引起的孤独
- 情感隔离,缺乏深厚的人际关系而引起的孤独
-
孤独量表的三个方面内容
- 与他人的隔离,感觉自己形单影只,与他人接触次数达不到期望
- 决定与他人亲密接触也达不到期望程度
- 与他人总的社会联系太少引起孤独
-
孤独的特性
- 与孤独有关的一些个人特征具有耐久性,只能逐渐改变。人与人之间孤独的变异有一半来自基因
-
人格特征能预测人们的后来的孤独程度
- 高水平的外倾性,随和性和尽责性与低孤独关联
- 高神经质会增加孤独的发生
-
随着变化性的个人特征变化
- 忧虑与回避(依恋的两个维度)程度越低,体验到的孤独更少
- 自尊:孤独着倾向于低自尊
- 男性比女性更孤独,男性只能保持相对肤浅的人际交往
-
孤独的后果
- 生活索然无味,对待他人的消极态度上表现出的苦恼和绝望
- 孤独着所怀疑和讨厌的人往往恰恰是他们要向之寻求接纳和尊重的人
- 与孤独的人体验到支持和关爱之类的积极结果较少,消极结果多
-
孤独会引起抑郁
- 抑郁会会表现出可憎的行为,即寻求过度保护
-
如何克服
- 把自己的孤独判断为暂时性或者能改变的困难,就能客观地期待事情会好转
- 孤独产生于期望的伙伴关系和已拥有的人际关系落差,所以别把自己的眼光放太高
- 应该寻找新的友谊而非爱情,尽力使自己显得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