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荷西時期掠奪式經濟
-
商貿活動
- 角色:貿易轉運站
- 對象:大陸日本南洋
-
運作情形
- 關係位置
-
農業發展
- 背景:人口漸多糧食不足
- 制度:結首制
- 目的:商業取向,輸出米糖
- 地區:台南附近
- 稅制繁重漢人抗荷
-
台灣躍上國際舞台
- 大航海時代
台灣的地理位置
有何優越條件,
使它成為亞歐各國
勢力角逐的焦點?
- Topic
-
位置適中
補給站
貿易轉口站。
(關係位置地圖)
- Topic
-
2.鄭氏王朝藩鎮式經濟
-
農業發展
- 墾殖政策-寓兵於農
-
土地制度
- 官田
- 文武官田
- 營盤田
- 拓殖範圍
-
商業貿易
- 背景:反清復明經濟基礎
- 商業組織:山五商海五商
- 商貿對象:英日南洋中國
- 貿易狀況:圖示
-
5.中華民國時期經濟
-
經濟發展的基礎
- 土地改革
- 美國援助
-
其他因素
- 日治基礎
- 日國府遷台
-
計劃式自由經濟之發展
- 1950~進口替代
- 1960~出口擴張
- 1970~進口替代
- 1980~國際化自由化
-
台灣之對外貿易
- 1950年代
- 1970年代
- 1980年代
-
4.日治殖民式經濟
-
一階段現代化基礎建設
- 衛生醫療現代化
- 經濟改革
- 交通建設
-
二階段商品化經濟
- 稻米
- 蔗糖
-
農產品加工
- 鳳梨罐頭
- 製茶葉
-
三階段台灣工業化
- 1931
- 1937
- 1941
-
3.清領時期經濟
-
清領前期-移墾社會的農業
- 漢人社會形成
-
取得土地的方式
- 無主地:申請墾照
- 蕃地:先訂契約再申請墾照
-
開墾方式
- 結首制
- 墾首制
-
水利設施
- 水潭
- 水陂
- 水圳
-
土地開發
- 西部平原
- 宜蘭平原
- 埔里盆地
-
清領後期-開港通商
- 進出口商品比較表
- 出口商品比較
-
開港原因
- 英法聯軍戰敗
- 台灣淡水開港
-
影響
- 買辦階層興起
-
經濟重心北移
- 北部山區市集興起
-
清領前期經貿活動
- 商業組織
- 往來物資
- 一府二鹿三艋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