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知識論與教育
    1. 純粹理性批判之基本概念
      1. 心靈的先驗形式
        1. 我們的心靈中擁有先驗的知識形式,共分四類十二範疇(量、質、關係、樣式範疇)
        2. 我們的心靈透過這些先天的形式來經驗外界事物,它使我們的經驗成為可能
      2. 知識由主體內在建構而生
        1. 知識內涵是主體主動建構的結果
          1. 知識來自於感官經驗,人們使用先驗的知識形式加以處理後,才成為知識
          2. 我們不是從自然界獲取規律,而是我們自己給予自然界規律
        2. 知識形式具有普遍性
          1. 透過感性中的時間與空間等直觀形式,將經驗中的事物加以排列而成我們所見的景物,再藉由思考形成知識
          2. 我們先天帶有一副有色眼鏡來看世界,且大家的樣式是一樣的,因此透過努力擦拭(理性發展)可以獲得相同知識內涵
      3. 眼中的事物不等於事物本身
        1. 現象不等於存在物本身
          1. 我們按照自己的思維來認識事物,故建立的知識只是事物的現象,物自體並不為我們認識
        2. 本體可思而不可知
          1. 感性與知性是屬於個人內在的,故主體意識結果無法認識物自體,物自體屬於經驗之外
      4. 純粹理性的範圍
        1. 「批判」係了解理性的限制
          1. 物自體的提出破除科學萬能的迷失,指出純粹理性(理論理性)的限制
        2. 純粹理性批判僅止於現象界
          1. 人類的經驗僅止於現象界,但卻想要證實超驗的事物,超出了純粹理性的能力
    2. 知識論大要
      1. 知識由先天形式與後天經驗所構成
      2. 知識獲得之過程:後天經驗材料融入先天的形式範疇中構成知識
      3. 理性具有指導的作用
        1. 理性的功能在指導感性直觀形式與知性範疇,以安排感官材料於先天形式中
        2. 「沒有內涵的思想是空的,沒有概念的直覺是盲目的」
      4. 知識範圍止於現象界
    3. 教育上的啟示
      1. 教育必須學思並重
        1. 教育要學思教並重,先天與後天充分融合
      2. 教育內容應包括知識和道理
        1. 教育內容包含現象界的知識,以及本體界的道理
      3. 提昇學生的自我反省能力
      4. 提昇學生正確辨識知識的能力
        1. 對正確的知識要接受,對不正確的信念要揚棄,對不確定的問題要存而不論
  2. 倫理學與教育
    1. 實踐理性批判之基本概念
      1. 建立道德的先前條件
        1. 康德指出靈魂不滅、上帝、自由三者是屬於「超驗」的範疇,也是建立道德的先前條件
          1. 靈魂不滅:透過靈魂不滅,將今生的行徑、報應延續到來世
          2. 上帝:來世的報應由其實現與執行
          3. 自由:行為非來自於主體的自主決定,將無須負責
      2. 道德律與道德行為的關係
        1. 道德律的特質
          1. 產生於有理性的人、普遍性、必然性、放諸四海皆準、道德形式
        2. 道德律是行為箴規的基礎
          1. 自我在道德律的規範下,會訂出屬於自己的「箴規」,做為行為的準則依據
      3. 道德行為的特質
        1. 假言律令
          1. 行為受命於某種先決條件,或者是被特定、外在目的制約,形式通常是「為了...所以」
        2. 直言律令(無上命令)
          1. 行為本身源自於道德律的判斷,不以任何目的為先決條件
        3. 真正的道德行為來自於道德律,是一種直言命令
      4. 意志自由作為道德行為的起點
        1. 自由是人的本性
          1. 人雖受制於自然界因果法則,但在本體超驗領域中是絕對自由的
          2. 意志自由就等於是服從道德律
        2. 用良心監督自我行為
          1. 「天人合一」:透過良心來體認道德律,進而產生自我監督
        3. 自律是執行道德律的自主行為
          1. 道德行為的起點是意志自由,而行為的結果則是執行道德律
    2. 倫理學大要
      1. 意志自由是道德教育的起點
        1. 培養道德行為必須注重「意志自律」,而非外部制裁,道德行為必須出自「義務心」
      2. 服從規律是實踐道德的途徑
        1. 道德行為的養成,要從「服從規律」開始,而此種規律必須源於道德律
        2. 教育上要導引學生體認道德律,並自願遵從道德律而行為
      3. 自律是道德教育最終任務
        1. 培育自為立法、自為實踐、自為反省之道德主體
    3. 教育上的啟示
      1. 道德教育是使學生服從規律
        1. 道德教育首先要先建立道德規律,而其建立是透過古聖先賢所呈現的道德規範,在實踐上是引導學生體認後才執行
      2. 訓練意志使學生能夠自願為善,引導學生依義務心而行為
      3. 服從規律是出自於「意志自由」
    4. 評述
      1. 掌握道德行為的根本動力
        1. 掌握道德教育的最根源問題,促使教育必須從人們內在根本的動機著手
      2. 強調內在動機有助於品格養成
        1. 內在動機是一切行為根源與動力,有助於養成完美品行
      3. 善意不等於善行
        1. 只重善良意志而忽略行為結果,容易造成有善意而無善行
      4. 過度克己制欲讓人生畏
        1. 強調求諸義務心,而不應帶有感情成分,難以真正實行
      5. 可能造成盲目行為
        1. 實際教育上容易造成學生未能加以反省而造成盲從權威的現象
  3. 康德的教育思想
    1. 「教育論」的主要思想
      1. 教育任務
        1. 自然的(身體的)教育:發展學生的生活技能
        2. 實踐的教育:道德教育
      2. 教育本質論
        1. 教育是一種文化歷程
          1. 教育是一種文化延續與創造的活動,離不開道德規範的指引
        2. 文化涵養人格
          1. 教育的本質是「人格化」的歷程,使自我個性與群性和諧發展為一體
    2. 教育目的
      1. 實現道德教育
        1. 人格的陶冶與文化的進步皆奠基於道德教育的實現
      2. 提昇人類素質(個人、社會人、世界人)
        1. 藉由教化發展個性,獲得知識技能
        2. 藉由開化造就社會公民,培養處世的群性
        3. 藉由德化陶冶世界公民,培養自律的德性
    3. 教育方法
      1. 三化的教學
        1. 教化發展個性,增進知能;開化促進文明發展;德化達到世界公民
      2. 訓育方法
        1. 深受盧梭的影響,也就是順應學生的自然生長,但也強調管束的重要性
        2. 主張先防止為惡,再積極輔導教化,管束過程中不訴諸外力獎懲
    4. 教育材料
      1. 智育
        1. 數學、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則應立於道德哲學之上
      2. 德育
        1. 以道德問答法來編選
      3. 美育與體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