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齡化社會
-
老化:
人體結構及功能隨時間進行而累積的變化,是一種正常但不可逆的持續性過程
- 老化會使心肺耐力和肌肉功能逐漸衰退、反應遲鈍、平衡力變差等負面問題
-
相關研究
- 樓梯運動介入對體適能提升之影響,文獻來自健康成年人或中風病人作為研究對象
- 使用爬梯訓練機針對無運動習慣成年人男性研究發現,訓練 8 週漸進式爬梯訓練可增強肌耐力與運動表現
- 每週進行一回合最大等速離心訓練為期 8 週後,可明顯提升健康血液生化指數與肌力表現,但向心阻力訓練則無法產生正面效果
-
跌倒之風險
- 老年人發生跌倒時會造成嚴重的後遺症,例如:骨折、腦外傷或死亡
- 根據統計,意外事故高居 103 年台灣 10 大死因第 6 位,其中意外事故因為跌倒導致死亡率達18.4%
-
研究對象
-
16位受試者 (60歲以上)
-
男性 3位
- 女性 13位
-
隨機均分為上下樓梯各8位
- 上樓梯組 (男性2位、女性6位)
- 下樓梯組 (男性1位、女性7位)
- 經醫師檢查過去一年無疾病與受傷紀錄
- 填寫受試者健康調查表
- 填寫受試者同意書
-
流程步驟
- 上下樓梯皆為6週,每週2次漸進式樓梯運動
- 10層樓為基礎值,每隔1週增加10層樓(共210層)
- 每層樓共22階,每階14.5公分,總長度66990公尺
- 以5層樓為一個循環,每完成1個循環,皆搭電梯回至起點
- 受試者階穿戴 Polor 心率錶,全程記錄上下樓梯過程的心跳反應
- 每完成5層後,立即使用伯格運動自覺量表(RPE)評估樓梯運動之疲勞反應
-
進行6週樓梯運動介入前以及介入後四天進行功能性體適能測驗
- 30 秒椅子坐站、2 分鐘原地踏步、坐姿柔軟度、6 公尺側併步
8 英尺起身繞行、開眼單腳站立、閉眼單腳站立
-
統計方法
-
獨立樣本 t 檢定
- 二因子變異數分析考驗是否顯著差異
- a = .05
-
結果顯示
-
前側
- 平均年齡:65.1 ± 5.1 歲
- 身高:156.5 ± 6.1 公分
- 體重:54.9 ± 10 公斤
- 身體質量指數:22.3 ± 3.2 公斤/公尺
- 運動介入前無組別之間統計差異
-
六週樓梯運動介入之反應
- 六週樓梯運動對功能性體適能影響
- 生理壓力:完成距離/心跳率(計算後數值越大,生理壓力越小)
能量消耗:(同上)
疲勞程度:完成距離/RPE(計算後數值越大,疲勞程度越小)
-
研究假設
- 高齡者進行6週漸進式上下樓梯訓練,
功能性體適能表現成績會明顯優於前側值
- 高齡者進行6週漸進式上下樓梯訓練,
下樓梯式訓練結果會顯著優於上樓梯式訓練
-
規律性運動
-
運動訓練 是預防老年人跌倒最有效的策略之一
- 阻力訓練、有氧耐力運動和平衡訓練
-
某些運動方式會受到場地器材設備等限制外,其運動的可行性與便利性不佳
- 跑步、游泳、健身、球類運動......
- 發展簡便且讓民眾方便的運動方式,有助於推展國民從事規律運動--樓梯運動
-
討 論
-
研究結果
-
進行六週上下樓梯運動介入後,皆可使開眼單足力測驗成績明顯優於前測值,而其他項目之功能性體適能則無顯著差異
- 支持
部分假設
- 樓梯運動僅對提升平衡能力有正面效果,但不會因為樓梯運動訓練方式不同而產生不同的效果
-
進行六週樓梯訓練產生的運動生理、壓力與疲勞反應中,上樓梯方式明顯大於下樓梯方式
- 支持
先前文獻
- Theodorou 等(2013)針對12名患有慢性心臟衰竭老年男子,比較6週每週一次540階上下樓梯運動
- Teh 與 Aziz(2002)針對152為健康成年人,比較 180 層之上下樓梯運動
- Davies 與 Barnes(1972)發現相同運動強度下,下坡跑(離心運動)所需的耗氧量比上坡跑(向心運動)少 80%
-
平衡能力
之先前研究
-
Lee 與 Seo(2014)針對 20 明中老人中風患者,進行為期 4 週(每週 5 天,每次 30 分鐘)不限制上下樓梯運動介入,發現可有效改善平衡能力
- 推論可能因為樓梯運動介入改善骨盆與軀幹的穩定性,進而有助於增加下肢肌肉力量所致
- Theodorou 等(2013)以慢性心臟衰竭老年男子進行 6 週(每週一天540階)上下樓梯運動後,均可明顯提升下肢肌力
- 雖然本研究在評估下肢肌力並未達顯著,但發現有呈現進步趨勢,基此樓梯運動介入提升平衡能力不排除部分影響因素來自下肢肌力表現進步所致
-
未來研究
- 運動介入能有效提升齡者平衡控制能力的可能機轉,有待後續研究探討與釐清
- 針對六週樓梯運動介入高齡者健康促進與體適能效果,可以建立一套樓梯運動介入的最佳處方,供我國高齡族群健康促進之參考運用
- 結果發現下樓梯運動所產生的疲勞程度明顯小於上樓梯運動
- 結果顯示下樓運動(離心運動)的能量消耗明顯比上樓運動(向心運動)來的低之優點
- 體育學報第50卷第1期
作者:謝忠展、曾國雄
報告者:陳子家
指導教授:吳鴻文、張怡雯 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