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義
- 焦慮是擔心一個預期中的問題
- 害怕是面對立即危險的一種反應
- 焦慮與害怕兩者,都牽涉到交感神經系統活動的亢奮(arousal)。
- 所有的焦慮症一樣都有過高或經常性焦慮
-
種類
-
恐懼症(Phobia)
-
DSM-IV-PR定義
- 對於某特定物體或情境的一種破壞性害怕,這種害怕與任何可見的危險是不成比例的。
-
分類
-
特定事物恐懼症(specific phobia)
- 害怕與真正危險不成比例的任何物件或情境。
- 常見的幽閉恐懼症(Clastrophobia)和懼高症(Acrophoria)
-
社交恐懼症(social phobia)
- 害怕陌生人或社會的檢視。
- 1/3的社會恐懼症的人同時符合畏避性人格疾患標準
- 害羞社會恐懼和味避性人格疾患成度表
-
恐慌症(panic disorder)
-
特徵
- 事經常性的恐慌發作,發作時和特定情境無關,且會擔心更多恐慌發作
-
恐慌發作 (panic attack)
- 一種突發性的極度憂慮、驚嚇、有一種厄運將至的感覺,伴隨如呼吸困難、噁心、胸痛、噎住、窒息感、頭暈、流汗、發抖等症狀。
- 其他症狀:自我感消失(depersonalization) 、脫離現實(derealization)
- 10分鐘達到最巔峰狀態
- 無線索發作 vs. 有線索發作
- 對於恐慌發作的復發感到焦慮,有時會伴隨著曠懼症(agoraphobia)的出現;後者是害怕身處在一些會恐慌發作的地方。
-
廣泛焦慮症(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GAD)
- 無法控制的擔憂,為期至少6個月。
-
強迫症(obsessive - compulsive disorder, OCD)
- 強迫思考(Obsessions):失控的思想、衝動或意象
- 強迫行為(Compulsions):重複的行為或心理活動。
-
創傷後壓力障礙(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 一個人在創傷發生後的一段期間,重新經歷創傷事件,會逃避與事件相關的刺激並且愈來愈警覺。
-
急性壓力障礙(acute stress disorder, ASD)
- 與創傷後壓力障礙有類似的症狀,出現於創傷事件發生後的四週之內。
-
焦慮症的共病
- 憂慮症
- 物質濫用
- 人格障礙(逃避、依賴、戲劇性)
- 生理疾病(如冠狀心臟病)
-
常見風險因子
-
遺傳因子
- 基因是焦慮症的一種素質嗎?
- 針對雙胞胎的研究發現,恐懼症、廣泛焦慮症及創傷後壓力障礙的遺傳性有20-40%
- 恐慌症的遺傳性則為48%
-
神經生物學因子
- 恐懼迴路與神經傳導物質的活動
- 大腦有一套結構,稱為恐懼迴路(fear circuit),容易在人們感到焦慮或害怕時活化。
-
神經傳導物質
- 血清素(serotonin)↓
- 正腎上腺 (norepinephrine)↑
- r -氨基丁酸(GABA) ↓
-
人格
- 行為抑制(behavioral inhibition )
- 神經過敏(neuroticism)
-
認知因子
- 對威脅的知覺控制與處理
- 知覺控制
- 注意到威脅
- 社會環境:真正的威脅(壓力源)
-
治療焦慮症時一些常見面向
-
各種心理治療的相同處
- 有效治療焦慮症的心理治療方法有個共同特徵:暴露(exposure)
-
降低焦慮的藥物
- 鎮靜劑(sedatives)
- 輕微鎮定劑(minor tranquilizers)
- 抗焦慮劑(anxiolytics)
-
常用兩種藥物
- 苯二氮平類藥物(benzodiapines)
- 抗憂鬱劑(anti depressants)
- 藥物選擇需考量其副作用
- 一旦停止服藥,多數人會再度復發
-
特殊焦慮症的病因與治療
-
恐懼症
-
病因
-
特定事物恐懼症
- 行為因素:特定事物恐懼症的制約
- 莫瑞爾雙因素模式(Mower’s two-factor model)
- 1. 透過古典制約(classical conditioning)
- 預備好的學習 (prepared learning)
- 2. 透過操作制約(operant conditioning )
-
社交恐懼症
- 行為因素:社交恐懼症的制約(雙因素模式)
- 認知因素:過度強調負面自我評價
-
治療
- 行為與認知治療
- 藥物治療
- 結合藥物治療與心理治療
-
恐慌症
-
病因
-
神經生物學因素
- 藍斑(locus ceruleus, 圖5-4)
- 正腎上腺素的主要來源
-
行為因素
- 古典制約 (內感受器制約 interceptive conditioning )
- 身體的焦慮徵象→引起初次恐慌發作,圖5-5
-
認知因素
- 知覺控制
- 害怕身體感覺(圖5-6)
- 曠懼症: 懼於害怕假說 (fear-of-fear hypothesis)
-
治療
-
認知行為取向
- 恐慌控制治療 (pain control therapy, PCT)
- 藥物治療
-
廣泛焦慮症
-
病因
-
認知因素
- 人們為何擔心?
- 患者過去多有與死亡、受傷、疾病的創傷經驗
- 波克維克(Borkovec): 擔心可以把人們從負向情緒中轉 移走
-
治療
-
行為與認知取向
- 放鬆訓練
- 對抗負面思想
- 藥物治療
-
強迫症
-
病因
-
神經生物學因素
- 大腦過度活動的區域
- 眼眶額葉皮質 (orbitofrontal cortex)
- 尾核 (caudate nucleus)
- 前扣帶回 (anterior cingulated)
-
強迫行為的行為因素
- 操作性制約
-
強迫行為的認知因素
- 缺乏對記憶的信心
-
強迫思考中的認知因素
- 企圖壓抑思考
-
治療
-
行為取向
- 暴露與不反應 (exposure and ritual prevention, ERP)
- 認知治療
-
藥物治療
- 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
-
創傷後壓力障礙
-
病因
- 創傷的本質:嚴重度的問題
-
神經生物學因素
- 海馬回
- 海馬回與情緒記憶
- 患者的海馬回體積較小 (可能是前置因子)
- 赫爾蒙
- 創傷後壓力障礙與接受器對壓力賀爾蒙
- 可體松的敏感性增加有關
- 行為因素:雙因素模式
-
心理因素
- 認知: 控制感 &壓抑記憶 & 解離經驗 (自我感消失、脫離現實、失憶..)
- 因應: 高智商 & 社會支持度
-
治療
-
暴露治療
- 想像式暴露 (imaginal exposure)或是虛擬實境 (virtual reality, VR)
- 暴露可以改變刺激對人們的意義, 矯正對於害怕事務的錯誤信念( 認知觀點, Foa & Meadows, 1997)
- 藥物治療
-
急性壓力障礙
- 含暴露元素的短期認知行為取向
- 早期介入可降低急性壓力障礙演變為創傷後壓力障礙
-
焦慮症的性別與社會文化
-
性別
- 女 >男
-
文化
- 日本:對人的恐懼症 (taijin kyofusho)
- 格林蘭島: 空間扭曲(kayak-angst)
- 波多黎各:神經崩潰(ataque de nervios)
- 南亞/東南亞: 縮陽症(koro)
- 中國:腎虧 (shenkui)
- 印度/斯里蘭卡:受驚(sus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