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要人物
-
蘇格拉底(Socrates)
- 人有先天的抽象能力和歸類能力,對事物抽離其「共相」而保留「殊相」於事物
- 適時適地發揮長處就是美與善;透過知識來完成美與善
- 產婆法:知識是天生既有的,教育的過程是一種引導的歷程
- 透過「反詰法」來訓練理性
-
柏拉圖(Plato)
- 將世界區分為觀念世界與現象世界,而真理存在於觀念世界
- 將理性極化,排斥感官經驗,認為各種事物現象是由「先天觀念」分受而產生的
- 每個人的靈魂早在觀念世界住過,但後來靈魂遭到蒙蔽而遺忘,因此須透過不斷反思、回憶觀念世界中的各種概念
- 心靈實體說:心靈是真實的存在,也是人們一切思想與行動的根源
- 靈魂分別存在身上三種不同位置:頭(理性,智慧)、胸(意念,勇敢)、腹(欲念,節制)
- 透過教育發揮個人先天德性,使其適才適所以達「社會正義」之展現
-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 事物之存在必然受到四個因素的影響:質料因、形式因、動力因、目的因,後將動力與目的併入形式因中
- 有機體會自我發展,不像事物是被製造的,而由未發展的原始狀態至預定的完成狀態即為自我實現
- 事物恰如其分地表現自己就是「善」,而「善」就是「自我實現」
- 國家是人們集體的最高目的:國家是個人發展的形式,國家讓人完成自我
-
笛卡爾(Descartes)
- 我們應該掌握的是「清晰」、「明瞭」的知識與觀念,而追求方法並非靠經驗,而是理性的直觀與演繹
-
我思故我在:
- 我如果不存在,則不會懷疑我是否存在;既然我已經在懷疑,則不論對象為何,我本身就是存在的
- 可以對感官世界進行懷疑,也可對理想世界進行懷疑,但對於主體正在進行懷疑這件事卻是不容懷疑的
- 藉由懷疑來確立思想的存在,再由思想的存在來確立思考主體的存在
-
精神與物質二元分立:
- 自我到上帝:「我在懷疑」表明自我是不完滿的,但自我內在思想中仍有個「完滿概念」,這是來自於上帝
- 上帝到物質:上帝具有完滿性,上帝創造了事物,事物乃真實存在,而人透過理性與之相對應
- 精神與物質的對立:精神與物質皆來自上帝,但因人的懷疑、理性來自精神,而氣味、聲色源自物質,故二者是獨立無關的
- 身心二元的結合:精神與物質二元分立並非事實,因此的笛卡爾以「松果腺」為靈魂住所,透過此將精神與物質結合在一起
-
史賓諾沙(Baruch Spinoza)
- 萬事萬物都屬自然,自然就是上帝,「思想」和「廣延」都是上帝的屬性
- 人應依循「內在因」(自然法則)發展先天特質,並要有能力除去外在環境的阻礙(「外在因」)
- 上帝能夠統觀萬事萬物,人卻只能看到當前,人若能在上帝的眼中看世界,將發現世界沒有惡
-
觀念主義的發展
-
柏拉圖的觀念主義-觀念主義創始者
- 洞穴的寓言
- 觀念是個別事物的來源,個別事物是其觀念的樣本
- 二重世界觀:觀念世界與現象世界
-
奧古斯丁的觀念主義-宗教觀念主義的代表
- 人所生活的世界是現實的世界,神的世界是一個「實有」的世界,基督的出現使兩者連接在一起
- 現實的社會制度是趨向終極美好世界的過度
- 所謂「理想的人」是為了迎向未來天國所需要的「理想的人」
-
羅衣斯的觀念主義-美國哲學家
- 一件事物的外在意義的認定完全依據內在的意義,即「目的的具體化」
- 理念就是本質目的或著行動的計畫,而理念的實現只有靠行動有計畫地去完成
- 目的如沒有外在世界去實現並使其理想化,那就不完美;外在世界除非能實現或完成目的,否則便無意義
- 目的如何實現-->絕對的目的
-
教育目的論
-
找尋真理
- 教育必須打破「洞穴」的禁錮,追求永恆的真理
- 研究宗教與古典的著作
-
自我實現
- 重視「自我」,認為自我是教學、形上學的中心,而自我實現是教育最終目的
- 教育應重視受教者人格發展,學生是未成熟的,教師的任務是指導學生沿著正確路線發展
-
品格的發展
- 教育不但要追求真理,也要把人包含在其中
-
心靈實體說與教育
- 基本概念:心靈是一種「實體」,是人類思想與行動的根源,可以主宰一切
-
教育方式注重形式訓練
- 教育方法上主張「形式目的」而排斥「實質目的」,注重形式能力的培養,對實際技術或謀生能力不重視
- 注重理智的培育,並強調透過教育達成社會正義
-
教育課程論
- 許多教材並不一定適合兒童使用,故教材以能教給學生觀念為宜
- 教師選教材要慎重,課程安排要兼顧心理發展;教材除了適合學生閱讀外,還要對觀念結構能發生作用
- 閱讀文學名著,而在觀念形成方面,可以採用討論方式
- 課程的選擇首重內容,哪些內容可以傳動到觀念上,有助於生活改變
- 重要課程:數學與物理、生物學、文學與藝術、文法、歷史
- 觀念主義並沒有忽略科學新知的發展,因為科學是廿世紀的人所需
-
教育方法論-辯證與直覺
-
觀點的更新
- 很多問題與過去有關,問題不是跟個人有關,就是跟社會有關,故要更新
-
學習應注意完整性
- 整體並不等於部份的總和,學習方法應力求完整
-
辯證的學習方法
- 辯證方法有助於獲得綜合與普遍觀念
- 辯證方法是能夠學習的,其要求是有批判的態度
- 真理亦可透過直覺獲得
- 閱讀古典著作,建立觀念
- 強調教師的重要性,講演法仍佔有顯著地位
-
評述
- 觀念主義者關心的是永恆的真理,他們認為:教育就是傳遞文化傳統
- 傳統與現代孰重的困擾
- 如何以持平的觀念去看待宗教與世俗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