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調節幅度(力)
-
視覺系統可以產生出來的最大調節量
-
不使用調節力下可以看到最遠的點
- 遠點
-
使用最大調節力可以看到最近的點
- 近點
- 調節幅度AA=遠點調節力-近點調節力
-
調節力的測量方式
-
推近法(Push-up Method)
- 視標逐漸移近造成光線的發散度來刺激人眼的調節產生,是一種主觀測量調節幅度的方法。
-
工具
- 以公分為單位的捲尺
- 近方視力表
- 遮眼板
-
程序
- 戴慣用眼鏡或裸眼檢查
- 離患者眼位下方前面50公分處
- 光線充足
- 先右再左
- 引導患者看筆近方視力大1~2行的字體視標且處於清晰狀態
- 近視力表緩慢朝患者眼前推進,在視標處於模糊狀態喊停
- 測量視力表至患者眼前的距離
-
換算
- 調節幅度=1/調節近點(M)
-
例子1
- 裸眼調節力=8D
- 經檢查後屈光異常=-3.00D
- 調節力=8-3=5D
-
例子2
- 裸眼調節力=8D
- 經檢查後屈光異常=+3.00D
- 調節力=8+3=11D
-
預期值
- 兩眼調節幅度相差在1D內
- 雙眼調節幅度會比單眼多0.50D
-
負鏡片法
- 通過眼前增加負鏡片來刺激調節產生,從而測定調節幅度的方法。
-
Hofstetter 調節幅度簡易表:
- 由Hofstetter 在20世紀50年代經過大量臨床試驗統計,設計出的用於計算年齡與調節幅度之間的關係的公式:
- 最大調節幅度=25-0.4(年齢)
- 平均調節幅度=18.5-0.3(年齢)
- 最小調節幅度=15-0.25年齢)
-
Donder表格法
- 調節幅度隨著年齡的增加而逐漸減少,可以用Donder表來估計一個人的調節幅度
- 也可以用查表出來的調節幅度來判斷測量的結果,衡量調節能力。
-
若測量結果明顯低於標準值,可能患有
-
調節機能不全
- 需要加強視力訓練
-
調節麻痺
-
病理性
- 外傷
- 小視症
- 腦梅毒
- 脊隨癆
- 糖尿病
- ................
-
檢查時常犯的錯誤
- 視標移動太快
- 患者沒戴慣用的遠用眼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