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體型障礙(somatoform disorders )
-
定義
- 心理問題是以生理形式呈現
-
種類
-
疼痛症(pain disorder )
- 心理因素在生理疼痛的病發、維持和嚴重性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 生理病痛患者較具體描述疼痛位置、感覺、影響因素
-
身體畸形障礙(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
- 患者腦中所想的是,自己外表有缺陷、或外表缺陷惡化。
-
慮病症(hypochondriasis)
- 主要特色是,腦中滿是害怕得到某種重病的想法
-
體化症(somatization disorder)
- 1859, Briquet’s syndrome
- 定義是多重、反覆抱怨身體不舒服,但是沒有明顯的生理解釋,且個體持續尋求治療
-
轉化症(coversion disorder)
- 是與神經損害有關的疾病,症狀為知覺或運動功能方面;但是醫學檢查和試驗可能指出,器官和神經系統是正常的。
- 最初為“歇斯底里(hysteria)”,一般在經過生活壓力後開始出現。
-
病因
-
轉化症
-
精神分析的觀點
- 下意識角色的一個清楚範例,在轉化症在精神分析理論
- Freud & Breuer: 個體經歷喚起情緒的事件,但未表達,對事件的記憶從意識層面切割開來。
- Freud: 女性未解決的戀父情節
- Sackeim 等人 (1979) 對歇斯底里眼盲女性的研究
- (1) 意識之外對視覺資訊的處理
- (2) 動機
-
身體型障礙
-
可能的遺傳因素
- 有些研究人員提出,遺傳因素對轉化症來說可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研究結果並未支持這個說法。
-
社會和文化因素
- 過去一個世紀以來,轉化症的罹病率顯著的下降,這顯示出社會和文化因素可能有所影響
- Freud: 19世紀性壓抑
- 大眾對焦慮的認知 – 鄉村和低社經族群較常見
- 身體型障礙的遺傳研究
-
身體畸形障礙
- 身體畸形障礙和強迫症有些相似的症狀
- 這兩種疾病也常常一起出現
-
認知行為模式
- 認知行為模式指出,許多不同的機制會引起身體型障礙。
-
行為後果:
- (1)逃避責任來強化症狀
- (2)向他人確認來強化行為
-
治療
-
身體型障礙
- 不同於其他類型的精神健康問題
- 很少有不同治療方式相關的療效控制型研究
- 常見的是短期心理動力和認知行為治療
-
疼痛症
- 許多雙盲實驗結果顯示,低劑量的抗憂鬱劑,特別是妥富腦,在減少慢性疼痛和痛苦方面的效果,顯著優於安慰劑。
- 承認疼痛的存在、放鬆訓練、重心轉移
-
身體畸形障礙
- 暴露與預防反應法(ERP)
- 血清再吸收抑制劑
-
慮病症
-
針對慮病症患者的認知行為治療,主要在降低:
- 過度關心自己身體的感覺
- 質疑這些感覺的負面想法
- 並勸患者打消再找其他醫師確認病情的想法。
-
體化症
-
體化症的治療方法
- 醫師並不會爭論個體生理不舒服的真實性
- 但會減少使用診斷檢驗和藥物
- 無論個體是否抱怨自己身體不舒服,依舊與他們保持聯繫。
-
轉化症
- 到目前為止,並沒有針對轉化症進行的心理治療控制性研究。
-
解離障礙 (dissociative disorders)
-
定義
-
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壓力下記憶如何運作。
- 研究指出,因為厭惡,解離障礙患者會遺忘創傷事件(像出現解離現象)
- 中性刺激造成記憶受損
- 壓力荷爾蒙干擾記憶形成
-
種類
-
解離性失憶症(dissociative amnesia )
- 患者無法記得重要的個人資料。一般來說,這些資訊與一些創傷經驗有關。
- 喪失外顯記憶 (explicit memory) ,而非內隱記憶 (implicit memory)
-
解離性漫遊症(dissociative fugue)
- 失憶的情況較解離性失憶症廣。個體會突然離家出走,甚至給自己一個新身分。
- 有時極度的壓力後,會出現漫遊症。
-
自我感喪失症(depersonalization disorder )
- 個體的知覺或自我的經驗遭受令人不知所措、破壞性的改變。
-
解離性認同障礙(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DID )
-
臨床表徵
- 至少出現兩個獨立人格
-
流行病學
- 重要性隨著時間增加
-
病因學
- 創傷後模式 (post - traumatic model)
- 社會認知模式 (socio - cognitive model):扮演社會角色
-
治療
- 精神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