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二.開展
    1. 江南的發展
    2. 統治者的接納
    3. 傳布上層社會
    4. 1.思想組織變化 2.道書日增 3.新道派出現 4.道教重要人物
  2. 一.起源
    1. 殷商宗教信仰
    2. 戰國末期成仙長生思想
    3. 東漢中後期作品
      1. 太平經
      2. 周易參同契
      3. 摘要
    4. 東漢末期教派
      1. 天師道
      2. 太平道
      3. 比較
  3. 四.定型
    1. 元朝借道教鞏固統治
      1. 滅宋前爭取華北全真道
      2. 滅宋後爭取江南天師道
      3. 融合
    2. 明代
      1. 明太祖
        1. 禮遇正一道
        2. 整治管理道教
      2. 憲宗崇道
        1. 破壞升遷體制
        2. 破壞度牒制度
      3. 世宗
        1. 酷嗜齋醮祈禳
        2. 宗教治國
        3. 大興土木
      4. 1.管理制度廢棄 2.國力衰竭 3.符籙派正一道受重視 委以重任無教理建樹 4.全真道不受重視 教理深入影響
    3. 滿清
      1. 入關前薩滿教
      2. 入關後倡喇嘛(佛)教
        1. 攏絡蒙藏
      3. 道教地位低落
        1. 全真道龍門派復甦
        2. 闡發內丹學
        3. 兼行齋醮祈禳
        4. 1.走向民間 2.宗教融合的民間信仰 3.八卦教、義和拳等變相道教
  4. 三.興盛
    1. 隋代扶植與利用
    2. 唐代政府崇道
    3. 唐代士大夫崇道愛長生之術
    4. 唐代道教新理論
      1. 孫思邈
        1. 備急千金要方
        2. 千金翼方
        3. 無欲-養性-養生 煉丹家信神仙說
      2. 司馬承禎
        1. 坐忘論
        2. 天隱子
        3. 1.老莊思想及佛教修養 2.主靜去欲不主丹藥
    5. 五代動亂發展低潮
    6. 宋代道教高峰期
      1. 統治者禮遇
        1. 興建宮觀
        2. 塑造神像
        3. 制定節日
        4. 制定樂章
        5. 真宗提倡最力
      2. 編修道臟
      3. 徽宗達於頂峰
        1. 自稱教主道君皇帝
        2. 制定道職管理道門
        3. 設道學制度道學博士學習典籍
      4. 南宋強化管理有道行者方禮遇
      5. 符籙派 正一道(天師道) 道教正宗 道教之首
    7. 金代全真道
      1. 儒釋道三教平等
      2. 修身為要
      3. 苦己利人
      4. 先人後己
      5. 發展
        1. 戰亂動盪百姓寄託
        2. 道士多出身知識階層文化素養高
        3. 政府的重視禮遇
  5. 五.在台灣
    1. 1.起源:清代 2.天師道(正一道)為主 3.結合本土巫術 4.閭山派爬刀梯 5.火居道的傳統 6.道士重醮儀- 渡死者、死者、算命、風水
  6. 中國文化
    1. 科學
      1. 冶煉方法、陶釉、火藥
    2. 哲學
      1. 宋代理學家 中國人生哲學
    3. 文學
      1. 1.文學人物:李白詩 2.文學作品:小說戲曲詩詞 3.神仙故事民間傳說
    4. 藝術
      1. 1.宗教繪畫 2.中國山水畫-黃公望、倪瓚 3.道教音樂-感動眾神警示信眾結合地方性
  7. 東亞文化
    1. 日本
    2. 朝鮮半島
  8. 達於巔峰
  9. 1.霓裳羽衣曲 2.莊周夢蝶 3.羽化登仙
  10. 1.方術神仙思想 2.道教經典 3.中國道士傳道 4.服食仙藥風氣 5.皇室重視紫色 6.宗教醫學的成就
  11. 1.君主提倡 2.興建道觀 3.建立制度 4.齋醮祈福活動 5.方術養生學影響醫學 6.符咒消災解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