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當個夠好的父母就好
  2. 第一部教養青少年的關鍵思維
    1. 青少年家長 你準備好了嗎?
      1. 前言
        1. 青少年內在不安
          1. 生理
          2. 認知
          3. 情緒
          4. 人際
        2. 保護自己的安全壓桿
          1. 主要照顧者
      2. 用叛逆來討愛
        1. 過度尋求關注
        2. 爭奪權力
        3. 報復
        4. 自暴自棄
        5. 尋求刺激
      3. 父母面對孩子的四種回應
        1. 控制型回應
        2. 忽視型回應
        3. 溺愛型回應
        4. 開明型回應
    2. 青牛年討厭父母是正常的
      1. 恨的背後是愛 是渴望療癒
      2. 孩子討厭我該如何回應
        1. 勒住舌頭少說多聽
        2. 好奇的探問
        3. 看見孩子的受傷
      3. 青少年其實想多跟父母相處
    3. 青少年其實想多跟父母相處
      1. 阻斷溝通的回應方式
      2. 有效溝通的八大祕訣
        1. 避免指責
        2. 避免貼標籤
        3. 罵人不要超過十個字
        4. 停頓
        5. 詢問孩子意見
        6. 孩子求助再給建議
        7. 摘要孩子說的話
        8. 區分評論和觀察
      3. 改善溝通後 孩子可能變得更壞
  3. 第二部青少年家長應有的覺察
    1. 問題不在孩子在整個家
      1. 治療要從整個家庭著手
      2. 改變的關鍵是在自己
      3. 你確定要讓孩子變好嗎?
    2. 你能適時對孩子放手嗎
      1. 連結性驅力
        1. 情感連結
        2. 尋求依附
        3. 歸屬與認同
      2. 個體性驅力
        1. 將他人推開
        2. 堅定自己信念
      3. 融合
        1. 某一方放棄了自我
        2. 看似長出了自我其實借用別人
      4. 在家庭中流動的焦慮
        1. 焦慮
          1. 情緒張力
          2. 干擾人與人之盼因相處
          3. 無法以理想的方式與對方進行互動
          4. 以情緒做出反射性的回應
          5. 情緒丟給另一個人
          6. 期待
          7. 對方承接
          8. 對方討好
        2. 融合
          1. 自動化的反應模式
          2. 另一方必出借自我
          3. 疏遠
          4. 情緒切割
          5. 控制焦慮
        3. 禮物
          1. 控制好自己的焦慮
          2. 放手讓孩子站出立場
    3. 情緒智商也會遺傳
      1. 自我分化
        1. 情商
          1. 低自我分化
          2. 容易用情緒系統處理壓力
          3. 高自我分化
          4. 運用理智系統處理壓力
          5. 調節自己情緒
          6. 擁有自我界線
          7. 維持他人連結
      2. 高情商養成術
        1. 覺察情緒
          1. 每一個人都需要學習跟情緒做朋友
          2. 暫停鍵
        2. 調節情緒
          1. 當自己情緒的主人
          2. 忍是第一項學習
          3. 轉移注意力
        3. 基於思考的對話
    4. 夫妻與孩子的三角關係
      1. 親職化
        1. 孩子較成熟
      2. 三角關係中的救星
  4. 第三部現代青少年面臨的問題
    1. 與網路小孩的跨世代溝通
      1. 延遲成長的網路世代
      2. 消失的叛逆期
    2. 數位成癮與時間管理
      1. 幫孩子訓練專注力
        1. 拖延者需小單元學習
        2. 易分心者需學習正念法
        3. 過動者需在吵雜環境學習
      2. 教孩子學習目標設定
        1. 焦點解決短期治療
    3. 社群軟體與網路霸凌
      1. 長時間使用網路自殺風險高
      2. 自我認同與人際關係
      3. 校園霸凌與網路霸凌
        1. 網路霸凌難杜絕
          1. 責任分散效應
    4. 青少年心理疾病相關問題
      1. 自殺傾向
        1. 關心孩子最近發生什麼事
          1. 我聽到你說
          2. 所以你覺得
          3. 你希望我怎麼幫你
        2. 詢問孩子:有想過怎麼死嗎?
          1. 評估是否出現自殺想法
          2. 評估是否出現自殺計畫
          3. 評估是否出現自殺行為
        3. 詢問孩子:怎麼做才能幫自己活下來
      2. 憂鬱症
      3. 思覺失調症
        1. 前驅症狀期
        2. 發病期
        3. 症狀殘留期
    5. 情感教育與性別認同
      1. 如何跟孩子聊性說愛
        1. 建立正確性觀念
      2. 如何辨識恐怖情人
        1. 時而重視,時而羞辱
        2. 對方至少有二項自我傷害的衝動行為
        3. 以傷害自己的方式威脅情人
        4. 挫折忍受力低,情緒失控
        5. 控制欲強
        6. 妄想
        7. 曾相信對方真的會殺了自己
        8. 解決方式:慢慢疏遠
          1. 時間:白天
          2. 人多的地方
          3. 公眾場合
      3. 陪伴孩子走過失戀
        1. 哀傷五階段
          1. 否認
          2. 憤怒
          3. 討價還價
          4. 憂鬱沮喪
          5. 接受
        2. 行為
          1. 幫助孩子維持正常生活,找回掌控感
          2. 轉移學生的注意力
          3. 鼓勵孩子多找家人朋友聊聊
      4. 同性戀
    6. 自我探索與生涯規劃
      1. 不必為自己孩子的未來設限
  5. 結語改善親子關係的五大途徑
    1. 與孩子合作而非代勞
    2. 與孩子進行一對一的相處時間
    3. 有能力處理自己的感覺
    4. 傾聽
    5. 關注婚姻而非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