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整體觀察
-
Steps:
- 觀察患者是否有任何異常行為 顏面表情 四肢等
-
觀察參考點:
- 患者能否安全平穩走進驗光室?會不會撞到東西?穩定度?
- 走路姿勢 頭部是否傾斜?
- 患者眼睛是否受傷 位置 大小 斜視 瞇眼 眼皮下垂等?
-
Records:
- 觀察到的情形記錄下來,有利於問診時深入了解及處理問題
- 例子:右眼比左眼高0.5公分,走路時喜歡仰著頭走,走路會撞到桌子,,,,,
-
2.問診
-
主訴
- 今天來的主要原因
- 今天為何而來
- 了解患者來的目的,經檢查來尋找問題並在檢查結束時提供可能的建議與處理方案
-
徵兆與症狀
-
頻率
- 情況多常發生?
- 持續性或間歇性?
-
發病
- 什麼時候開始?
- 突然發生或漸進式的?
-
地點
- 在哪發生?做什麼事情特別容易發生?
-
時間歷程
- 狀況有多久?
-
其他相關
- 遇到這問題還有伴隨其他不適嗎?
-
減輕
- 自己如何做會使症狀減輕?
-
視覺需求
-
職業
- 了解工作需求,需要看的是遠的多還是近的多?需要良好的立體視覺嗎?
-
開車
- 若有開車需求,必須滿足開車需求以及安全性考量
-
嗜好
- 是否有需要特殊視力的需求
-
病史與眼外檢查(O.E.P#2)眼底檢查(O.E.P.#1)
-
病史
-
身體狀況
- 最後一次身體健康檢查是甚麼時候?
- 有無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等身體疾病嗎?
- 有無服用任何藥物?什麼要?服用多久時間?何種劑量?
- 有無過敏?有什麼症狀?如何治療?
- 有無對藥物過敏?什麼藥物?
-
個人眼睛病史
- 上次眼睛檢查:是甚麼時候?在哪裡檢查?檢查結果?
- 分支主題 1
- 目前配戴的眼鏡:配戴多久?看遠用,看近用或是兩者同時存在,如漸進多焦鏡片?看得清楚嗎?
- 有否配戴隱形眼鏡:哪種類型?軟式或硬式?拋棄式或長戴型?每日配戴幾小時,一周戴幾天?多久更換鏡片?使用什麼藥水清洗鏡片?第一次配戴時間?有無備用眼鏡?
- 眼睛有無受過傷?有無做過手術?是否曾經感染?
- 有無戴過遮眼罩或弱眼貼,眼睛有無點藥?
- 有無被告知過弱視/斜視?
- 有無青光眼,白內障等眼睛疾病?
-
家族病史
- 包括身體及眼睛方面病史
- 家庭成員生活情形,健康狀況,有關本主訴或疾病的遺傳問題
- 家人有無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等身體疾病?
-
眼外檢查
-
裂隙燈
-
眼底檢查
-
能夠檢查什麼?
- 視神經相關疾病
- 檢查青光眼是否影響到視神經
- 視神經炎
- 視乳突水腫
- 可能是眼睛本身疾病的表現
- 有時候和腦壓高(可能是腦出血或外傷引起的)也有關係
- 視網膜本身的疾病
- 黃斑部病變
- 視網膜退化、破洞、剝離
- 眼中風要確認是動脈或靜脈的阻塞
-
檢查種類
- 直接眼底鏡
- 正立放大虛像
- 放大倍率高 15倍
- 視野小 10~12度
- 高倍下觀察較小範圍眼底
- 間接眼底鏡
- 倒立放大實像
- 放大倍率小 2~3倍
- 視野大 60度
- 低倍下觀察較小範圍眼底較大範圍眼底
- 免散瞳眼底照相機
- 紀錄
-
3.初步檢查
-
視力檢測
-
裸視視力(VAsc)
-
遠用視力
- 鼓勵患者讀出視力表上可以看見的最小視標
- 如患者在最大視標無法辨識時,可以請患者走向視力表,直到可以辨識視標為止,此時必須記錄測量的視標大小及距離
- 若患者任何距離皆無法辨認視標,則改用以下方式測量記錄
- 指數法(CF)
- 手動法(HM)
- 光照法(LProj)
- 光感法(LP)
-
近點視力
- 若患者有慣用近用眼鏡,請患者配戴進行測量
-
矯正視力(VAcc)
- 請患者配戴慣用的視力矯正工具,如眼鏡或眼鏡
- 測量與紀錄,使用何種的矯正工具及記錄矯正工具的度數
-
遮蓋測試
-
主要用來測試眼位狀態 肌肉神經是否平衡 是否有斜視或斜位
-
遮蓋不遮蓋測試
- 測試範圍
- 遠距離
- 近距離
- 目的
- 分辨是斜視還是斜位
- 確認偏移的單一性或交替性
-
交替性遮蓋測試
- 測試範圍
- 遠距離
- 近距離
- 目的
- 眼位偏移的方向性
- 眼位偏移的程度(量)
-
近點聚合力測試(NPC)
- 用來評估患者在近距離工作時,維持雙眼融像的能力
- 近點調節力測試(NPA)
-
調節幅度測量
-
AOA測量方法
- 推近測試(Push-Up)
- 負鏡片測量法(Minus Lens to Blur)
-
角膜反光測試
-
經由雙眼角膜反光對照瞳孔位置,以快速篩患者有無斜視
-
眼球運動能力測試
-
用來評估患者兩眼共軛(轉動)的能力
- 雙H測試
- 眼睛追蹤能力
- 眼睛跳躍能力
-
眼動檢查
- 雙眼同向移動
- 雙眼異向移動
- 眼旋轉
-
瞳孔反應評估
- 瞳孔直接 間接反應測試
- 光擺動瞳孔反應測試
- 瞳孔明暗測試
- 近距離(調節)瞳孔反應
-
視野快篩檢測
- 視野快篩棒
- 指數視野評估
-
瞳孔距離測量
-
遠用瞳孔距離測量
- 大師級測量法
- 瞳距儀測量法
-
近用瞳孔距離測量
- 大師級測量法
- 瞳距儀測量法
- 立體感測試
- 色盲測試
- 凝視力檢查
-
4.他覺式驗光與自覺式驗光
-
遠用度數測量
-
他覺式驗光
-
靜態視網膜鏡檢查(O.E.P.#4)
- 檢影工作距離
- 找到自己適合的工作距離
- 工作距離50CM
- 工作輔助鏡片+2.00D
- 工作距離57CM
- 工作輔助鏡片+1.75D
- 工作距離67CM
- 工作輔助鏡片+1.50D
- 工作距離WD=患者眼睛<--------->網膜鏡的距離
- 實際度數RX=檢影度數-工作距離鏡片度數
- 檢影反射光
- 收束光
- 平行光
- 逆動
- 加負鏡片中和
- 中和
- 順動
- 加正鏡片中和
- 發散光
- 檢影反射光速度及方向
- 球面度數與散光度數
- 電腦驗光機
-
自覺式驗光
-
試鏡架法
- 依照O.E.P.#4或是電腦驗光度數 雲霧+2.00D當作起始
- 散光測試原理:最大對比點
- 球面度數調整視力達0.5即可接放射狀圖確定散光
- 兩眼驗好 做雙眼平衡(調節力)
- 偏光平衡法
- 垂直稜鏡平衡法
- MPMVA
-
綜合驗度儀測量法
- 依照O.E.P.#4或是電腦驗光度數 雲霧+2.00D當作起始
- 散光測試原理:最小錯亂圓
- 微過矯時施行J.C.C施行確定散光軸與散光度數
- 兩眼驗好 做雙眼平衡(調節力)
- 偏光平衡法
- 垂直稜鏡平衡法
- MPMVA
-
若有散光,其角度與度數,可以用角膜弧度儀做印證
- 測出來為角膜散光
-
針孔板可印證所檢查的度數是否正確
- 增加景深
- 若加入針孔板看視標,視力有所提升
- 檢查環節出問題,流程必須重跑
- 若加入針孔板看視標,視力不能提升
- 源於病理性原因或是缺陷,如白內障或老年性黃斑部病變
-
近用度數測量
- 動態網膜鏡檢查(O.E.P.#)
- 近點調節力
-
逐漸加入度
- 視標:近距離視標
- 在矯正遠用光度上,外加正度數
- 每次以+0.25D外加上去,直至看清近物視標止
- 交叉圓柱鏡(O.E.P.#14B)
-
年齡預估法
- 1.年齡相對調節力的預估
- 2.預估附加度的計算
- 3.預估明視距離的範圍
-
5.雙眼視機能檢查
-
調節作用檢查
-
調節幅度測定
- 推近法
- 負鏡片到模糊法
- 調節靈敏度測定
-
調節反應測定
- 動態網膜鏡O.E.P.#5
- 雙眼交叉圓柱鏡 O.E.P.#14B
-
調節與聚散之間的作用檢測
-
實性相關調節力
- O.E.P.#20(PRA)
- 逐步加負鏡片
- 調節用力
- 會引起虛性融像性異向運動(NFV)增進更多內斜
-
虛性相關調節力
- O.E.P.#21(NRA)
- 逐步加正鏡片
- 調節放鬆
- 會引起實性融像性異向運動(PFV)增進更多外斜
-
異向轉動檢查
-
水平性融像性異向轉動檢查
- 實性融像性異向轉動(PFV)
- 虛性融像性異向轉動(NFV)
-
垂直性融像性異向運動檢查
- 上/下異向運動測定
- AC/A比值
-
眼位偏離檢查
-
檢查方式
- 馬篤式鏡
- Thorington檢查法
- 偏光鏡檢查法
-
遮蓋法
- 遮蓋不遮蓋
- 交替性遮蓋
- 稜鏡遮蓋法
- 能得到稜鏡量
-
Von Graefe檢查法
- 遠方眼位
- 慣性斜位
- O.E.P.#3
- 誘發性斜位
- O.E.P.#8
- 近方眼位
- 慣性斜位
- O.E.P.#13A
- 誘發性斜位
- O.E.P.#13B
- 衛氏四點
-
檢查重點
- 眼位偏離的型態
- 遠點與近點的偏離量值
-
感覺機轉檢查
- 立體視檢查
- 抑制測試
-
固視偏離
- 測試過程必須在雙眼視狀態下施行
- 結合斜位與強迫異向運動評估
- 測定稜鏡值
-
視覺分析
- 圖表分析
-
O.E.P.分解分析
- 1.先施行O.E.P.,取得患者全部視覺資料
- 2.與期待所得值作比較,計算淨值並運算其相關的數值高低屬性
- 3.資料群組串聯
- 4.病症確認與治療
-
摩根分析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