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制链接成功

如何搭建个人的笔记系统?

Jane 12 分钟阅读
博客图片
免费体验Xmind

如何搭建个人的笔记系统?

Jane 12 分钟阅读

image

和大家分享搭建笔记体系的有效方法——卢曼卡片笔记法。


​作为内容相关从业人员,最令人恐惧的并不是即将迎头撞上的 deadline,也不是成堆的修改意见,而是毫无头绪、不知从何写起的空白文档。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只需搭建一个个人专属的灵感收集库即可。

当记录和收集能成为日常习惯,当想法间能连点成线,相互产生联系和群聚效应,这个灵感收集库即可变成想法生成器,让你有源源不断的写作素材。

最近反思了之前零零散散毫无章法的笔记方式,找到了搭建笔记体系的有效方法——卢曼卡片笔记法。我们可以用这个方法来记录和组织收集到的想法、观点和素材,并把流程融入日常中。

1.卢曼卡片笔记法

通过对阅读过程中的观点进行加工并用自己的话转述,卢曼的卡片笔记法能让阅读的效用最大化,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灵感库/知识库。通过不断的自我提问,在想法间建立连接,从而形成一个不断增长的外部思想库。

image

这个笔记法很简单,主要涉及三种笔记方式:

  1. 闪念笔记(Fleeting Notes):主要用来记录灵光一闪的想法。无需刻意思考,仅是脑海中想法的备忘录。

  2. 文献笔记 (Literature Notes):不是简单摘录引文,而是理解后,用自己的语言精准转述原文。并将笔记和参考书目的细节一起保存好,以便后续的检索和引用。

  3. 永久笔记(Permanent Notes):仔细阅读闪念笔记和文献笔记,思考它们与你的研究、思考或兴趣所在的内容有何关联。并记录下你的想法,像“为别人写作一样,使用完整的句子,标注来源,提供参考资料,并尽量做到精确、清晰、简短。”用统一的标准和格式,并将这些笔记存放在固定的地方,以便于后续的检索和查阅。

使用这个方法来记笔记的关键点在于:

用自己的话对所阅读的观点进行输出

卢曼从来不在他所读的文本中的句子下划线,也不在空白处写评论。他所做的只是将文中引起他注意的观点在另一张纸上做简单的笔记。用自己的话对所读的内容进行重新阐述,并把它融入自己的思维系统。

在笔记间建立连接和桥梁,构建心理模型的网络结构

关联是卢曼卡片笔记法中的关键。将笔记相互联系起来,自我提问,思考是否能和已有知识、过往经验产生链接。当我们能有意识地发展这些联系时,我们在大脑中也建立了同样的联系。

具体如何自我提问?

可以借鉴下学习骇客主理人 LEO 的思路:

  • 作者讲了什么自己不知道的,如“我们是否也需要一个实体的卡片盒?”;

  • 新知识对已有知识的补充,如“如何看待书中的原理和工具的关系?”;

  • 新知识对过往经验的补充,如“怎么让知识产生复利?”

  • 新知识里与过往经验的挑战,如“如何理解外脑思考?”;

  • 已有知识对新知识的解读,如“记笔记究竟记什么?”;

  • 过往经验对新知识的丰富,如“什么是合意困难/必要难度?如何在学习中穿插合意困难?如何在 ANKI 的使用中运用合意困难来提升学习效果?”

  • 新知识转化为行为习惯可能遇到的问题,如“我换成双链笔记就行了吗?”

2.如何践行这套方法

将以往收藏转发文章和单纯划线标注的笔记方式,变成主动学习、理解并记录单个知识点笔记的方式。具体如何串成一个工作流,我们可以参考以下的方式。

1. 用自己的话撰写知识卡片

不只是文字阅读,平常看到、听到、想到的各种观点和想法,都可以简要记录下来。只要能引发我们的思考的观点,能在你大脑中产生波澜,让你觉得有意思的观点或内容,都可以用知识卡片的方式记录下来。

尽量用自己的话来撰写,即便不得不引用原文,也尽量记录自己想到了什么。在这个阶段,我们可以用「卡片笔记」app flomo 来记录。用尽量简单的方式,来记下你的思考和想法。

image

flomo 可以像聊天一样记录,无需排版布局,还支持微信输入,在通勤路上或者移动场景下非常方便。

image

当你记录完后,可以利用 flomo 的桌面小组件,帮你每天从过往的记录中回顾。利用时间的空隙,回顾已有的笔记,思考是否有新的想法。

image

2. 利用标签来建立卡片间的关联

为了在卡片笔记间产生关联,卢曼用了卡片笔记编号系统,为每条笔记分配一个固定编号。因为卢曼用的是盒子和纸质卡片,需要比较复杂的编排。但如果我们做的是电子化的笔记,用标签就可以很轻松地达成这个目的。

在你的卡片笔记上打上相应的标签,可以把想到的标签都打上去。方便后续的回顾和索引。标签在这边不仅是分类的作用,还为后续关联知识点提供基础。

image

3. 连点成线,用思维导图来建立知识网络

当你记录的相同标签的笔记足够多时,我们就可以利用笔记间的关联性搭建一个相互连接的知识网络。相比于之前用思维导图做读书笔记自上而下的方式,这种自下而上的连接方式提供了一个做笔记的新思路。

只用思维导图做读书笔记的步骤:

  • 根据书的目录,大致了解整本书的内容,确定思维导图的基本结构。
  • 进行泛读,挑出哪些部分值得精读,并大概了解作者整本书想讲什么。
  • 开始进行精读,在精读的时候,画出关键词,在思维导图上进行细节的填充。
  • 填充完成后,进行进一步的删减和整理,最后完成整本书思维导图的绘制。

而卡片式笔记+思维导图做读书笔记的方式打破了这个思路。

首先我们凭兴趣驱动去阅读我们感兴趣的东西,在阅读过程中用自己的话记录知识卡片,积累了一定相似主题的知识卡片后,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卡片建立起一张思维导图即知识网络。

也就是信息→ 知识点 →结构化的知识→知识体系的链路。

思维导图是串联知识的绝佳利器,从点到网,对知识深层加工,对信息进行重新编码。帮助我们在脑海中构筑有意义的知识网络和思维框架。

这种方式需要更多时间,更多阅读量,但随着时间和阅读经验的累积,会产生极强的聚集效应,也就是所说的知识复利。

结语

知识的输入和输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不断的收集整理,内化吸收,删除整理的过程中。我们将会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这是一个持续性的,不间断的过程。

而当我们能在知识间建立关联时,当“我们的学习不是作为纯粹的知识积累,而是试图建立一个可以收纳信息的理论模型和思维框架,我们就进入了一个学习促进学习的良性循环。”

资料参考: [德] 申克·阿伦斯《卡片笔记写作法》 学习骇客|用“卡片笔记写作法”读《卡片笔记写作法》

更多帖子

一个手持灯泡的卡通小人

囊括所有想法的空间

组织思维、可视化架构、连接想法,解锁洞见。

免费开始

Cookie Settings

We use cookies to personalize content, run ads, and analyze traffic.

Necessary

Enables security and basic functionality.

Preferences

Enables personalized content and settings.

Analytics

Enables tracking of performance.

Marketing

Enables ads personalization and tracking.